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两厢(兩廂)liǎng xiāng
(1).两面的厢房。《南史·后妃传·武穆裴皇后》:“宫内御所居 寿昌画殿 南阁,置白鷺鼓吹二部, 乾光殿 东西头,置钟磬两厢,皆宴乐处也。”《仪礼·乡射礼》“县于洗东北西面” 唐 贾公彦 疏:“诸侯之卿大夫判县者,分一肆於两厢,东县磬,西县钟。”
(2).两旁,两边。《北史·百济国传》:“其饮食衣服,与 高丽 略同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
(3).双方。如:给他拨个工呗,两厢都不吃亏。 ——《漢語大詞典》
(2).两旁,两边。《北史·百济国传》:“其饮食衣服,与 高丽 略同若朝拜祭祀,其冠两厢加翅,戎事则不。”
(3).双方。如:给他拨个工呗,两厢都不吃亏。 ——《漢語大詞典》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動-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動-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侍御 shì yù
(1).侍奉(君王)。《书·冏命》:“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羣僕侍御之臣。”《史记·乐毅列传》:“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宋 苏辙 《梁惟简供备库使诰》:“朕惟崇庆,日总万机,号令所至,泽遍海内。况其左右侍御之臣,朝夕执事之劳,而有不被其赐者乎?”《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礼部官见了 玉英 这个容仪,已是万分好了。但祇年纪幼小,恐不諳侍御,发回寧家。”
(2).侍奉君王的人。《书·冏命》:“昔在 文 武 ,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僕从,罔匪正人。” 孔 传:“小臣皆良,僕役皆正。”《列子·周穆王》:“既寤,所坐犹嚮者之处,侍御犹嚮者之人。”
(3).指帝王的侍姬。《公羊传·僖公二年》:“ 献公 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 献公 不应。”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陛下的心事,臣等尽知,不过为皇嗣未生,东宫暂缺,故此要博选嬪妃,以充侍御耳。”
(4).泛指婢妾。《汉书·外戚传上·孝昭上官皇后》:“ 安 醉则裸行内,与后母及父诸良人、侍御皆乱。” 颜师古 注:“良人谓妾也。侍御则兼婢矣。”
(5).为尊者御车。《孔子家语·观周》:“ 公 曰:‘诺。’与 孔子 车一乘,马二疋,竖子侍御。”
(6).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 唐 李白 有《赠韦侍御黄裳》诗。 王琦 注引《因话录》:“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忠,众呼亦曰侍御。” 明 车玺 《〈河汾诸老诗集〉序》:“侍御 沁水 李公 叔渊 企仰乡贤。”《花月痕》第二回:“一路萧萧疎疎,落起细雨来。同行一为 谢小林 侍御,一为 郑仲池 太史。”
(7).指专供帝王食用的极精细的米粮。《诗·大雅·召旻》“彼疏斯粺” 汉 郑玄 笺:“米之率,糲十,粺九,凿八,侍御七。” 孔颖达 疏:“其术在《九章·粟米之法》。彼云:‘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二十七,凿二十四,御二十一。’言粟五升,为糲米三升。以下则米渐细,故数益少。四种之米,皆以三约之,得此数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注论语》:“王所食也,米至侍御而细极矣。” ——《漢語大詞典》
(2).侍奉君王的人。《书·冏命》:“昔在 文 武 ,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僕从,罔匪正人。” 孔 传:“小臣皆良,僕役皆正。”《列子·周穆王》:“既寤,所坐犹嚮者之处,侍御犹嚮者之人。”
(3).指帝王的侍姬。《公羊传·僖公二年》:“ 献公 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 献公 不应。”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陛下的心事,臣等尽知,不过为皇嗣未生,东宫暂缺,故此要博选嬪妃,以充侍御耳。”
(4).泛指婢妾。《汉书·外戚传上·孝昭上官皇后》:“ 安 醉则裸行内,与后母及父诸良人、侍御皆乱。” 颜师古 注:“良人谓妾也。侍御则兼婢矣。”
(5).为尊者御车。《孔子家语·观周》:“ 公 曰:‘诺。’与 孔子 车一乘,马二疋,竖子侍御。”
(6).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 唐 李白 有《赠韦侍御黄裳》诗。 王琦 注引《因话录》:“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忠,众呼亦曰侍御。” 明 车玺 《〈河汾诸老诗集〉序》:“侍御 沁水 李公 叔渊 企仰乡贤。”《花月痕》第二回:“一路萧萧疎疎,落起细雨来。同行一为 谢小林 侍御,一为 郑仲池 太史。”
(7).指专供帝王食用的极精细的米粮。《诗·大雅·召旻》“彼疏斯粺” 汉 郑玄 笺:“米之率,糲十,粺九,凿八,侍御七。” 孔颖达 疏:“其术在《九章·粟米之法》。彼云:‘粟率五十,糲米三十,粺二十七,凿二十四,御二十一。’言粟五升,为糲米三升。以下则米渐细,故数益少。四种之米,皆以三约之,得此数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注论语》:“王所食也,米至侍御而细极矣。”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读书(讀書)dú shū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序:“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正是 王先生 的声音,原来 王先生 在读书哩。”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2).核对入椁物件的单子。《礼记·杂记》:“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孔颖达 疏:“书,谓凡送亡者賵入椁之物书也。读之者,省録之也。”
(3).宣读盟辞。《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4).上学;学习功课。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我们的三叔祖、大伯父都是进了学的。但是行二的我们三伯父,行三的我们父亲,因为家业雕零,便再没有读书的馀裕了。” 浩然 《石山柏》:“我发觉,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记忆力强,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 ——《漢語大詞典》
帏 ( 幃 ) wéi
帏 [ wéi ]
- 帐子、幔幕。
- 古代人佩带的香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