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未息马,山西尚挥戈。
贝琼〔元代〕《白茅歌美华亭丞盛彦忠》
山东未息马,山西尚挥戈。急起州县丁,北开白茅河。
海风裂面天雨雪,山高水深不见月。万人凿土如凿山,河边死者谁收骨。
白茅河成如白虹,百里直与昆城通。将军不待驱鬼工,平地遂作鱼龙宫。
问谁爱民如爱子,华亭盛侯古莫比。昔去今还悲复喜,非汝身为白茅鬼。
盛侯之德之水,千古万古流不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山东(山東)shān dōng
(1).山的东坡。参见“ 山西 ”。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或 华山 以东地区,又称 关 东。亦指 战国 时 秦 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 秦 , 秦 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关 以害 山 东矣。”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一身仕 关 西,家族满 山 东。” 唐 章碣 《焚书坑》诗:“坑灰未冷 山 东乱, 刘 项 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 山 东非公有也。”
(3).称 太行山 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 晋 兵先下 山 东。” 唐 杜甫 《洗兵行》:“中兴诸将收 山 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仇兆鳌 注:“ 山 东, 河 北也。 安禄山 反,先陷 河 北诸郡。” 明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 晋 已得 泽潞 ,岁出 山 东,与 孟方立 争 邢 、 洛 、 磁 。《死事·张源德传》: 晋 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 晋 ,自 河 以北、 山 以东皆归 晋 。此‘山东’谓 太行山 之东,即以 河 北为 山 东也。”
(4). 汉 时称古 齐 鲁 地区。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山东》:“ 汉 时亦有称 齐 鲁 为 山 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 宏 曰:臣居 山 东,为小吏时, 寧成 为 济南 都尉。’《儒林传》:‘ 伏生 教 齐 鲁 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 山 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 齐 鲁 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 太行山 以东,故称。 唐 属 河南 河北 道, 宋 属 京东路 , 金 改 京东路 为 山东路 , 明 置 山东布政使司 , 清 至今相沿称 山东省 。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或 华山 以东地区,又称 关 东。亦指 战国 时 秦 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 秦 , 秦 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关 以害 山 东矣。”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一身仕 关 西,家族满 山 东。” 唐 章碣 《焚书坑》诗:“坑灰未冷 山 东乱, 刘 项 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四回:“且 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 山 东非公有也。”
(3).称 太行山 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 晋 兵先下 山 东。” 唐 杜甫 《洗兵行》:“中兴诸将收 山 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仇兆鳌 注:“ 山 东, 河 北也。 安禄山 反,先陷 河 北诸郡。” 明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 晋 已得 泽潞 ,岁出 山 东,与 孟方立 争 邢 、 洛 、 磁 。《死事·张源德传》: 晋 已先下全 燕 ,而 镇 定 皆附于 晋 ,自 河 以北、 山 以东皆归 晋 。此‘山东’谓 太行山 之东,即以 河 北为 山 东也。”
(4). 汉 时称古 齐 鲁 地区。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山东》:“ 汉 时亦有称 齐 鲁 为 山 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 宏 曰:臣居 山 东,为小吏时, 寧成 为 济南 都尉。’《儒林传》:‘ 伏生 教 齐 鲁 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 山 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 齐 鲁 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 太行山 以东,故称。 唐 属 河南 河北 道, 宋 属 京东路 , 金 改 京东路 为 山东路 , 明 置 山东布政使司 , 清 至今相沿称 山东省 。 ——《漢語大詞典》
未息
王粲登楼赋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杜牧诗苍江程未息黑水梦何频 ——《韵府拾遗 职韵》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 大:~蜂。~勺。
- 姓。
山西 shān xī
(1).山的西坡。《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 邵晋涵 正义:“山西暮乃见日,故曰夕阳,山东朝乃见日,故曰朝阳。”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 华山 以西地区。又称 关 西。《史记·太史公自序》:“ 萧何 填抚 山 西。” 张守节 正义:“谓 华山 之西也。” 宋 苏辙 《六国论》:“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 山西 千里之 秦 ,而不免於灭亡。”
(3).称 太行山 以西 黄河 以东地区。 隋 末置 山 西 河 东黜陟讨捕大使, 元 置 河 东 山西道 宣慰使司, 明 置 山西行中书省 , 清 至今皆为 山西省 。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 秦 、 汉 时称 崤山 、 华山 以西地区。又称 关 西。《史记·太史公自序》:“ 萧何 填抚 山 西。” 张守节 正义:“谓 华山 之西也。” 宋 苏辙 《六国论》:“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 山西 千里之 秦 ,而不免於灭亡。”
(3).称 太行山 以西 黄河 以东地区。 隋 末置 山 西 河 东黜陟讨捕大使, 元 置 河 东 山西道 宣慰使司, 明 置 山西行中书省 , 清 至今皆为 山西省 。 ——《漢語大詞典》
尚 shàng《國語辭典》
尚 [ shàng ]
动- 尊崇、仰慕。如:「尚文」、「尚武」。《墨子·尚贤上》:「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 主管其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襄平侯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通「掌」。
- 仰攀婚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 犹、还。如:「他至今尚未结婚。」《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
- 尚且、况且。《老子·第二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 希望,表示祈求。如:「尚飨」。唐·韩愈〈汴州东 西水门记〉:「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 姓。如汉代有尚长。
挥戈(揮戈)huī gē
(1).挥动武器。 晋 慧远 《明报应论》:“此则 文殊 案剑,迹逆而道顺,虽復终日挥戈,措刃无地矣。”引申为指挥军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雄臣驰騖,义夫赴节。释位挥戈,言谋王室。” 陈毅 《吟反攻形势》:“ 陈 谢 挥戈下 宛 洛 , 聂 杨 立马薄 燕臺 。”
(2).见“ 挥戈回日 ”。 ——《漢語大詞典》
(2).见“ 挥戈回日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