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祓除 fú chú
(1).除灾去邪之祭。《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 郑玄 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三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刘昭 注:“《韩诗》曰:‘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 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唐 韩愈 《论佛骨表》:“古之诸侯,行弔於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过弔。”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 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 阿Q 负担。”
(2).清除;消除。 李大钊 《战争与人口问题》:“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
(3).使纯洁。《国语·周语上》:“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韦昭 注:“祓,犹拂也。”《国语·周语上》:“祓除其心,精也。” 韦昭 注:“精,洁也。” ——《漢語大詞典》
(2).清除;消除。 李大钊 《战争与人口问题》:“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
(3).使纯洁。《国语·周语上》:“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韦昭 注:“祓,犹拂也。”《国语·周语上》:“祓除其心,精也。” 韦昭 注:“精,洁也。”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 错误:~错。记~。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姓。
暮春 mù chūn
春末,农历三月。《逸周书·文傅》:“ 文王 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 江 南草长,杂花生树,羣鸎乱飞。”《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王慧诗》:“﹝ 王慧 ﹞《闺词》云:‘轻寒薄暖暮春天,小立闲庭待燕还。’” 杨朔 《木棉花》:“北方才是暮春,你在这儿却可以听见蝉、蛙,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夏虫在得意地吟鸣。”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彩 cǎi《國語辭典》
彩 [ cǎi ]
名- 文章。《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
- 颜色、颜料。如:「五彩夺目」、「色彩」、「水彩」、「油彩」。
- 光华、光泽。唐·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 赞美、夸奖的欢呼声。如:「喝倒彩」。《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那四面看的人,就海潮一般,喝了个连环大彩。」
- 奖。如:「头彩」、「摸彩」、「中彩」。
- 伤。如:「挂彩」。《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时三儿在旁边正呆呆的望著公子的胸脯子,要看著这回刀尖出彩。」
- 多种颜色的。如:「彩霞」、「彩衣」、「彩蝶」。
舫 fǎng《國語辭典》
舫 [ fǎng ]
名- 并连的两船。《尔雅·释言》:「舫,舟也。」晋·郭璞·注:「并两船。」《太平御览·卷七七○·舟部·舸》:「遂解舫为单舸,一日一夜行五六百里,遂得免。」
- 船的通称。如:「游舫」、「画舫」。唐·韦应物〈夕次盱眙县〉诗:「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相衔(相銜)xiāng xián
(1).前后连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詔召相衔,徐乃旋师。” 清 曾国藩 《勇毅公神道碑铭》:“朝廷鉴其至诚,所请未尝不许,而以 淮南 事棘,又未尝不敦促上道,詔召相衔。”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本来对面是虽然受了三枝箭,应该都聚在一处的,因为箭箭相衔,不差丝发。”
(2).相互怀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姚崇》:“ 姚崇 与 张説 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3).相含。 清 侯方域 《九日雨花台》诗之五:“搔首逸情应不尽, 龙山 夕照正相衔。” ——《漢語大詞典》
(2).相互怀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姚崇》:“ 姚崇 与 张説 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3).相含。 清 侯方域 《九日雨花台》诗之五:“搔首逸情应不尽, 龙山 夕照正相衔。” ——《漢語大詞典》
十里
南北朝 王训 应令咏舞诗 笑态千金动,衣香十里传。
唐 杜甫 课伐木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 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飖十里雪如风。
唐 胡曾 咏史诗 邯郸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唐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 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
宋 苏轼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其一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元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 青山可是堪人恨,藏著中岩十里花。
元 刘因 闻角 馀哀到晓无寻处,吹作南湖十里霜。
元 虞集 画马二首 其二 春风十里闻芗泽,新赐金鞍不受骑。
元 马祖常 驾发上京 十里貔貅骑腰袅,一双日月绣旗幡。
元 萨都剌 题半山寺 龙归石洞半山雨,潮卷天风十里松。
元 郑元祐 月夜怀十五友,并引 其八 草堂、宾主 山色湖光秋十里,诗成应更刻琅玕。
元 陈高 游灵山寺 鳌背千年开佛国,鲸波十里隔人寰。
元 宋无 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二十一 直沽 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
金 王庭筠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韵府拾遗 纸韵》:家语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课伐木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 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飖十里雪如风。
唐 胡曾 咏史诗 邯郸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唐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 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
宋 苏轼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其一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元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 青山可是堪人恨,藏著中岩十里花。
元 刘因 闻角 馀哀到晓无寻处,吹作南湖十里霜。
元 虞集 画马二首 其二 春风十里闻芗泽,新赐金鞍不受骑。
元 马祖常 驾发上京 十里貔貅骑腰袅,一双日月绣旗幡。
元 萨都剌 题半山寺 龙归石洞半山雨,潮卷天风十里松。
元 郑元祐 月夜怀十五友,并引 其八 草堂、宾主 山色湖光秋十里,诗成应更刻琅玕。
元 陈高 游灵山寺 鳌背千年开佛国,鲸波十里隔人寰。
元 宋无 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二十一 直沽 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
金 王庭筠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韵府拾遗 纸韵》:家语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 ——《骈字类编》
馀 ( 余 餘 ) yú
馀 [ yú ]
- 见“余”。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