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弟子不必不如师,黄龙所立尤瑰奇。

陆游宋代〕《寄黄龙升老

读书万卷裂儒衣,黄金可成弃不为。
快哉天马不可羁,开口便呼临济儿。
诸方蹴蹋莫支持,吾州一老偶得之。
闭门夜付僧伽黎,明日声价羽檄驰。
弟子不必不如师,黄龙所立尤瑰奇。
空山鬼火号狐狸,筑屋千础食万缁。
痴人不解公游嬉,嫉怒欲碎门前碑。
世衰道丧士自欺,山林亦复践骇机。
长谣寄公公试思,吾辈救此当何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弟子不必不如黄龙瑰奇

弟子 dì zǐ
(1).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易·师》:“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邢昺 疏:“男子后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者,皆上之人置师以教之。”
(2).学生。《论语·雍也》:“ 哀公 问曰:‘弟子孰为好学?’”《仪礼·士相见礼》:“与老者言,言使弟子。” 贾公彦 疏引 雷次宗 云:“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后汉书·张酺传》:“帝先备弟子之仪,使 酺 讲《尚书》一篇,然后脩君臣之礼。” 宋 叶适 《郭府君墓志铭》:“所得非一师,为之师者多自以为不及也, 澄 犹执弟子礼恭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双髻道人》:“愿委贄为弟子,肯收録否?”按,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 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今文经学是官学……如 蔡玄 教授经学,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常有千人。”
(3).称道教、佛教的徒众。亦为徒众、信徒自称。《后汉书·皇甫嵩传》:“ 鉅鹿 张角 自称‘大贤良师’,奉事 黄 老 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説以疗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僧 法聪 ,是这 普救寺 法本 长老座下弟子。”《水浒传》第九十回:“长老説罢,唤过 鲁智深 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西游记》第五二回:“童儿叩头道:弟子在丹房里拾得一粒丹。”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大慈大悲的 观世音 ,弟子吃斋唸佛,谢你老人家保佑了我的儿子。”
(4).弟弟的儿子。《后汉书·应劭传》:“弟子 瑒璩 ,并以文才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邓攸 始避难,於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5).古时称戏剧、歌舞艺人。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卷六:“ 开元 二年, 玄宗 ……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至今谓优女为弟子,命伶魁为乐营将者,此其始也。” 清 孙枝蔚 《题梨园图》诗:“弟子教成月娥笑,能得花前听几回!”
(6). 宋 元 时也用以称妓女。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近世择姿容,习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女子,谓之弟子,其魁谓之行首。”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卖弄的有伎俩,卖弄的有艳姿,则落的临老来呼弟子。”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一折:“恋着那送旧迎新泼弟子。”  ——《漢語大詞典》
不必 bù bì
(1).没有一定;未必。《商君书·修权》:“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史记·乐毅列传》:“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宋 曾巩 《王平甫文集序》:“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於诗;或长於诗,不必有文。 平甫 独兼得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史料·第五次会议录》:“ 唐 :‘彼以为粗率。’ 伍 :‘只求开会正式,不必 上海 粗率, 北京 即不粗率也。’”
(2).无须;没有必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唐 牟融 《送陈衡》诗:“不必临风悲冷落,古来白首尚为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你家中之事,我已尽知,不必提起。”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三月四号》:“自然,我可以不必脸红,并且还可以警诫她几句,但我却惭愧了。”  ——《漢語大詞典》
不如 bù rú
(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沙汀 《丁跛公》:“他以为不如把运气搁在买卖烟土上好些。”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  ——《漢語大詞典》
师 ( 師 ) shī
师 [ shī ]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3. 效法:~法古人。
  4. 榜样:~范。
  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
  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
  7. 军队:会~。出~。
  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
  9. 一国的首都:京~。
  10. 姓。
黄龙(黄龍)huáng lóng
(1).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名。谶讳家以为是帝王之瑞征。《吕氏春秋·知分》:“ 禹 南省,方济乎 江 ,黄龙负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赤雀翻然至,黄龙岂假媒。” 仇兆鳌 注:“《尚书中候》:‘ 舜 沉璧於河,荣光休至,黄龙负卷舒图,出入坛畔。’”
(2).指真命天子。 唐 吕岩 《参黄龙机悟后呈偈》诗:“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3).黄铜铸成的龙,以为盟约的信物。《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板楯蛮夷》:“ 秦昭襄王 时有一白虎,常从羣虎数游 秦 、 蜀 、 巴 、 汉 之境,伤害千餘人。 昭王 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鎰。时有 巴郡 閬中 夷 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 昭王 嘉之,而以其 夷 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盟曰:‘ 秦 犯 夷 ,输黄龙一双; 夷 犯 秦 ,输清酒一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及 秦昭 盟 夷 ,设黄龙之诅。”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於是广布朝恩,恭宣帝泽,申之以安抚,晓之以存亡。信重蛮陬,无负黄龙之约。”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南州旧俗,滛其白兽之祠;西棘餘甿,背我黄龙之约。”
(4).星座名。 唐 杨炯 《浑天赋》:“南宫则黄龙赋象,朱鸟成形。五帝之座,三光之庭。”
(5).指此星座所在之分野--南方。 清 谭莹 《重有感》诗之五:“青雀黄龙賸劫灰,拖罾应募却环来。”
(6).舰船名。《隋书·杨素传》:“ 素 居 永安 ,造大舰,名曰五牙……次曰黄龙,置兵百人。自餘平乘、舴艋等各有差。”
(7).指长枪。 明 沈采 《千金记·游说》:“白羽一挥同发矢,黄龙三转倒拖鎗。”
(8).古城名。即 龙城 。 唐 沈佺期 《杂诗》之三:“闻道 黄龙 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 汉 家营。” 明 谢榛 《中秋宴集》诗:“ 黄龙 塞上征夫泪, 丹凤 城中少妇愁。”
(9).府名。 契丹 天显 元年(公元926年)置。治所在今 吉林省 农安县 。 保宁 七年(公元975年)废, 开泰 九年(公元1020年)复置。 金 天眷 三年(公元1140年)改为 济州 。《宋史·岳飞传》:“ 飞 大喜,语其下曰:‘直抵 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尔!’” 明 无名氏《精忠记·伏阙》:“约诸军痛饮在 黄龙 ,鑾舆指日当迎奉。” 清 赵翼 《岳忠武墓》诗:“生平誓踏 贺兰山 ,未饮 黄龙 一杯酒。”后借指敌方的都城、巢穴。 明 史可法 《请进取疏》:“始矜壮志於上马,谓 黄龙 之直抵有期;终耗雄心於跨驴,谓 西湖 之行乐可老。” 清 黄遵宪 《新嘉坡杂诗》之十一:“会饮 黄龙 去,驮经白马来。” 陈毅 《哭彭雪枫同志》诗:“知君无限恨,未得饮 黄龙 。”
(10). 端溪 砚石品名。 宋 范纂 《端溪砚谱》:“石之病者……曰黄龙,灰黄色,如龙蛇横斜布石上。”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东洞西侧深处曰 飞鼠巖 ,其石有纹曰黄龙,斜亘石面,工指为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汉 军 董元镜 在京师市上买端砚,中有黄气一缕,即《砚谱》中所谓‘黄龙’也。”
(11).借指 黄河 。 郭沫若 《豫秦晋纪游·访花园口》诗:“ 东风渠 上舒长望,已伏黄龙护我华。”《人民文学》1978年第5期:“惊看倒转乾坤手,腰斩黄龙利万年。”
(12).比喻成条成片的黄色烟尘或沙漠。《文汇报》1982.6.23:“从此, 吴淞 上空肆虐二十多年的七条黄龙被真正制服了。”《文汇报》1983.12.6:“ 辽宁省 西北部, 科尔沁 沙地东南端,有一个叫 章古台 的地方,原是黄沙漠漠八百里瀚海伸向 辽西 内陆的黄龙之首。”  ——《漢語大詞典》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1.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2.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3.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4.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5.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1.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尤 yóu《國語辭典》

尤 [ yóu ]

  1. 怨恨、責怪。《詩經·鄘風·載馳》:「許人尤之,眾穉且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2. 親近、喜愛。唐·羅隱〈春中湘中題岳麓寺僧舍〉詩:「欲共高僧話心跡,野花芳草奈相尤。」宋·柳永〈如魚水·帝里疏散〉詞:「共綠蟻,紅粉相尤。」
  1. 更加、格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太史公曰》:「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1. 特異。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2. 過失。《詩經·小雅·四月》:「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3. 姓。如宋代有尤鶴。
瑰奇 guī qí
亦作“瓌奇”。
(1).美好特出;珍奇。《晋书·桓玄传》:“﹝ 玄 ﹞及长,形貌瓌奇,风神疏朗。”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 蘄州 笛竹天下知, 郑 君所宝尤瓌奇。” 元 杨弘道 《题重刻离堆记后》:“公尝作《离堆记》,书而刻之石壁上。字径三寸,比他书尤瓌奇。” 茅盾 《三人行》:“大自然的瑰奇和神秘吸引了她的心灵。”
(2).指珍贵奇异之物。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至如《列子》所説, 员嶠 、 岱舆 ,瑰奇是聚,先《坟》莫记。” 明 夏完淳 《送客游闽》诗:“ 南海 风清藏瑰奇,火齐木难珊瑚枝。” 清 曹寅 《瑮亭诗》:“琅琅 县圃 英,亘野多瓌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