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至言 zhì yán
(1).最高超的言论;极其高明的言论。《庄子·天地》:“是故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汉 王充 《论衡·效力》:“岂其心不欲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 宋 苏轼 《策总叙》:“臣闻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2).古代道家用虚静无为的思想阐述事理,以不言为至言。《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成玄英 疏:“至理之言,无言可言;至理之为,无为可为。”
(3).旧时亦以指佛、道的精深玄妙的理论。 唐 贾岛 《送僧》诗:“出家从丱岁,解论造元门。不惜挥谈柄,谁能听至言?”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十二:“ 宋尚书 云:‘ 老子 《道德经》为至言之宗, 屈平 《离骚经》为词赋之宗, 司马迁 《史记》为纪传之宗。’”
(4).直言;真实的话。 汉 贾谊 《新书·先醒》:“君好諂諛而恶至言。”《史记·商君列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捨斥己之至言,进无用之虚文。” ——《漢語大詞典》
(2).古代道家用虚静无为的思想阐述事理,以不言为至言。《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成玄英 疏:“至理之言,无言可言;至理之为,无为可为。”
(3).旧时亦以指佛、道的精深玄妙的理论。 唐 贾岛 《送僧》诗:“出家从丱岁,解论造元门。不惜挥谈柄,谁能听至言?”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十二:“ 宋尚书 云:‘ 老子 《道德经》为至言之宗, 屈平 《离骚经》为词赋之宗, 司马迁 《史记》为纪传之宗。’”
(4).直言;真实的话。 汉 贾谊 《新书·先醒》:“君好諂諛而恶至言。”《史记·商君列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捨斥己之至言,进无用之虚文。”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无文(無文)wú wén
(1).没有文字记述。《书·洛诰》:“ 周公 曰:‘王肇称 殷 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孔 传:“言王当始举 殷 家祭祀,以礼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祀之。”一说,文通“ 紊 ”,不紊乱。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今案,文当读为紊。紊,乱也。” 唐 蒋防 《连州廖先生碑铭》:“仙书无文,仙语无词;以心传心,天地不知。” 明 贾仲名 《书〈录鬼簿〉后》:“自 宫大用 已下一十八人,皆作其传……餘者皆无文焉。”
(2).指言语、辞章没有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礼记·礼器》:“﹝礼﹞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
(3).没有彩藻之饰;没有纹饰。《后汉书·郎顗传》:“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无文。”
(4).谓朴实无华。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 少霞 无文,乃孝廉一叟耳,固知其不妄矣。” 金 元好问 《朝列大夫张公墓表》:“若夫确固而不移,质直而无文;直前径行,唯义所存。” ——《漢語大詞典》
(2).指言语、辞章没有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礼记·礼器》:“﹝礼﹞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
(3).没有彩藻之饰;没有纹饰。《后汉书·郎顗传》:“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无文。”
(4).谓朴实无华。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 少霞 无文,乃孝廉一叟耳,固知其不妄矣。” 金 元好问 《朝列大夫张公墓表》:“若夫确固而不移,质直而无文;直前径行,唯义所存。” ——《漢語大詞典》
寻绎(尋繹)xún yì
(1).抽引推求。《汉书·循吏传·黄霸》:“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 霸 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 颜师古 注:“绎,谓抽引而出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经既不书,传又缺载,缺略如此,寻绎难知。” 明 归有光 《与沈敬甫》:“ 苏 秦 二公文字少尝读,今忘之,俟再寻绎也。” 茅盾 《虹》:“ 梅女士 从她们的眼光中却寻绎出这样的意义来了:如何?早料到是这一番话!”
(2).追思。《周书·邵惠公颢传》:“而灾衅仍集,丁此穷忧,至性过人,遂增旧疾,因兹毁顿,以至薨殂。寻绎贯切,不能自已。” 宋 秦观 《虞氏夫人墓志铭》:“ 仙源 之殁,几三十年,而君寻绎悼念,眷眷不忘如初。”
(3).犹推移。 晋 陶潜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漢語大詞典》
(2).追思。《周书·邵惠公颢传》:“而灾衅仍集,丁此穷忧,至性过人,遂增旧疾,因兹毁顿,以至薨殂。寻绎贯切,不能自已。” 宋 秦观 《虞氏夫人墓志铭》:“ 仙源 之殁,几三十年,而君寻绎悼念,眷眷不忘如初。”
(3).犹推移。 晋 陶潜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动-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 姓。如汉代有成瑨。
-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