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邯郸谁家侠少年,上马意气挥金鞭,

柴望宋代〕《塞下行赠韦士颍归鄂渚上江陵谒阃相

长安二月春正浓,长江二月风正急。
城头杨柳雪絮飞,道傍黏雨沱潦湿。
邯郸谁家侠少年,上马意气挥金鞭,
下马扫笔大如椽。兴来一石未能醉,
剧饮数斗口流涎。玉山跌倒扶未起,
金鞭留当酒家里。隔楼仿佛画眉人,
相邀夜宿鸳鸯被。睡魔不醒五更钟,
笛声吹断相思泪。嘐嘐鸣鸡将度关,
欲去未去路蹰间。道逢项庄把剑舞,
楼上美人歌玉环。划然掣电蛟龙怒,
便指南楼问归路。二千三百里更长,
尔备衣粮我扉屦。青衫著破不堪典,
典到青衫共谁语。世上岂无虬髯汉,
散财结客千千万。岂无燕昭万黄金,
筑作高台礼瑰彦。秦坑汉骂不肯收,
自是一番遭薄贱。唐人科举更糊名,
天下英雄消沮尽。生儿不学去封侯,
锥毛弄秃成霜鬓。世无荆轲樊于期,
只今谁复是男儿。我闻兵凶战危事,
愁杀天上蚩尤旗。人心承平易思乱,
中原块土急驱汉。蔡城未下辟未诛,
机来一发不容间。三边未即妖祲清,
天河何时能洗兵。送君不作断肠客,
三尺一骑君西征。临岐酌酒再三语,
今日君王自神武。此行投笔事班超,
不必区区问儿女。上流夜夜雨如箭,
下流砲火惊淮甸。襄师重屯郢州北,
淮师未解长江面。劝君莫赋横槊诗,
楼头正要筹边算。军前一著天下奇,
夜斩楼兰无人知。露布直到天子墀,
六宫懽动龙颜怡。维清象武献太庙,
未央前殿称玉卮。搴旗斩将不足道,
运筹帷幄果谓谁,曰何功第一参次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邯郸谁家侠少上马意气挥金

邯郸(邯鄲)hán dān
(1).古地名。今 河北省 邯郸市 。 春秋 时, 卫 地,后属 晋 。公元前386年 赵敬侯 自 晋阳 徙都 邯郸 。 秦王 政 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 邯郸郡 。 三国 、 魏 、 晋 为 广平郡 , 隋 开皇 中改置县, 唐 、 宋 、 金 、 元 因之。《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 齐侯 、 卫侯 救 邯郸 ,围 五鹿 。”《汉书·地理志下》:“ 邯郸 北通 燕 涿 ,南自 郑 卫 , 漳 河 之间一都会也。” 清 陈维嵩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 邯郸 年少春衫緑,鸣筝竞唱《棠村曲》。”
(2). 战国 赵 都 邯郸 ,因以为 赵 的代称。《竹书纪年·显王》:“六年,我师伐 邯郸 ,取 列人 。我师伐 邯郸 ,取 肥 。”《竹书纪年·显王》:“十六年…… 邯郸 之师败我于 桂陵 。”
(3).《邯郸曲》《文选·鲍照〈舞鹤赋〉》:“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 张铣 注:“ 邯郸 善为歌曲。”参见“ 邯郸曲 ”。
(4).稻粱的一种。《管子·地员》:“五纑之状,彊力刚坚。其种,大邯郸、细邯郸,茎叶如扶櫄,其粟大。”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曰:“此盖稻粱之属也……其种有大小,古人因名为大邯郸、细邯郸矣。”
(5).复姓。 汉 有 邯郸义 。见《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
谁家(誰家)shuí jiā
(1).何家,哪一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水浒传》第二八回:“ 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问那人道:‘你是谁家伴当?怎地只顾将酒食来请我?’”《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举人 道:‘去年在谁家作馆?’”
(2).谁,何人。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咏曰:‘眼心俱忆念,心眼共追寻;谁家解事眼,副着可怜心?’”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他题的名姓儿别,语话儿差,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掛,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 孙犁 《澹定集·致铁凝信(三)》:“ 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真人与书中人),也没有听说有谁家向作者提出抗议,或是起诉。”
(3).何处。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 城。” 宋 张元干 《石州慢》词:“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贪和你书生打话,畅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谁家。”
(4).怎样。 唐 王建 《寄刘蕡问疾》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 宋 张炎 《数花风·别义兴诸友》词:“好游人老,秋鬢芦花共色。征衣犹恋去年客。古道依然黄叶,谁家萧瑟!”
(5).怎能。 唐 韩愈 《杏园送张彻侍御归使》诗:“归来身已病,相见眼还明。更遣将诗酒,谁家逐后生。” 宋 吴文英 《瑞龙吟·送梅津》词:“ 西湖 到日,重见梅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6).为什么。 宋 苏轼 《秋兴》诗之一:“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 双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带月锄花,童子谁家,贪看 西湖 ,懒诵《南华》。”
(7).甚么。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适来听得一派乐声,不知谁家调弄?众:《烛影摇红》。” 钱南扬 校注:“谁家调弄,犹云‘甚么曲调’。” 宋 张炎 《台城路·抵吴书寄旧友》词:“雁拂沙黄,天垂海白,野艇谁家分晓?”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8).甚么东西。 唐 杜甫 《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云]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駡我?”参见 张相 《诗词曲语词汇释·谁家》。  ——《漢語大詞典》
侠少(俠少)xiá shǎo
任侠的少年。 南朝 陈后主 《洛阳道》诗之五:“黄金弹侠少,朱轮盛彻侯。” 清 吴伟业 《侠少》诗:“寳刀千直气凌云,侠少新参龙武军。”  ——《漢語大詞典》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1.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2.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3.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4.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5.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6.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7.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8.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1.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2.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上马(上馬)shàng mǎ
上等马,良马。《北史·成淹传》:“赐 淹 龙厩上马一疋,并鞍勒宛具,朝服一袭。”
(1).骑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魏书·傅永传》:“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 傅脩期 耳。” 唐 韩愈 《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诗:“出门愁落道,上马恐平韉。”
(2).起程,出发。 明 刘基 《晨诣祥符寺》诗:“上马鸡始鸣,入寺鐘未歇。”
(3).比喻着手进行某项较大的工作或工程。《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这个仓促上马的大水库,几年来把河东人拖垮了。”  ——《漢語大詞典》
意气(意氣)yì qì
(1).志向与气概。《管子·心术下》:“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马篇〉》:“意气深自负,肯事郡邑权?”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意气如 祖豫州 ,而誓清 冀 朔 。” 清 侯方域 《送何子归金陵序》:“是时余与 何子方 少年,意气甚鋭。”
(2).精神;神色。《晏子春秋·问上十》:“寡人意气衰,身病甚。”《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 广 意气自如。” 宋 沈辽 《奉陪颖叔赋吐绶鸟》诗:“方其振舞时,意气艷且闲。” 清 钱谦益 《尹嘉宾父延绶加赠奉政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制》:“家无担石,而眉稜之意气燁然。”
(3).志趣。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明 袁宏道 《与梅客生书》:“家弟自 云中 归,极口称 梅开府 才略盖世,识见絶伦,且意气投合,不减 庞道玄 之遇 于节使 也。”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丈夫意气合,千金非所珍。”参见“ 意气相得 ”。
(4).情谊,恩义。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大丈夫意气相许,头颅可断,何况一妾!”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5).气象。 汉 班固 《白虎通·朝聘》:“朝贺以正月何?岁首意气改新,欲长相保,重本正始也。”
(6).馈送财礼。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隋书·礼仪志四》:“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维不设,所宜纠劾。”
(7).情绪。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西游补》第十三回:“你还不知那 秦汉 ,当时的意气如今消释了。”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
(8).指文学与艺术作品的气势。 宋 欧阳修 《黄梦升墓志铭》:“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辨雄伟,意气奔放,犹不可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观上人画,如閲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漢語大詞典》
挥金(揮金)huī jīn
散发或挥霍钱财。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九:“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唐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三:“挥金应物理,拖玉岂吾身。” 明 顾起纶 《国雅品·闺品》:“今紈綺子,嘑卢挥金,竟坠业倾绪,死而不悔。”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附录《恭辰和韵》:“薈萃吾家翰墨林,相逢何敢吝挥金?”  ——《漢語大詞典》
鞭 biān《國語辭典》

鞭 [ biān ]

  1. 以鞭子抽打。如:「鞭打」、「鞭屍」。《說文解字·革部》:「鞭,毆也。」《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 一種皮製的長軟器具,用來驅使牲口或打人。如:「馬鞭」、「皮鞭」、「鞭長莫及」。也稱為「鞭子」。
  2. 一種古代的兵器。以鐵打造,有節,無刀刃。如:「鋼鞭」、「竹節鞭」、「三棱鞭」。
  3. 成串的爆竹。如:「鞭炮」。《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兩掛千頭百子旺鞭,放得震地價響。」
  4. 指長條形類似鞭子的物品。如:「教鞭」。
  5. 俗稱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如:「牛鞭」、「鹿鞭」。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今宵洞房花燭夜,試看狀元一條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