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皇甫曾: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

皇甫曾唐代〕《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作

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 ——皇甫曾
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 ——皎然
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 ——郑说
久承黄纸诏,曾赋碧云诗。然诺惊相许,风流话所思。 ——崔子向
筌忘心己默,磬发夜何其。愿结求羊侣,名山从所之。 ——皇甫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皇甫柏台汉主竹寺潜师

皇甫 huáng fǔ
复姓。 汉 有 皇甫规 。见《后汉书》本传。参见“ 皇父 ”。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柏台(柏臺)bǎi tái
(1).御史台的别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其上。事见《汉书·朱博传》。后因以柏台称御史台。 清 时亦称按察使(臬台)为柏台。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柏臺迁鸟茂,兰署得人芳。”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未移桑荫之淹,入总柏臺之峻。” 清 赵翼 《芷塘南回谒我于扬州喜赠》诗:“改官柏臺笔如帚,白简威声震朝右。”参阅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辨》
(2). 柏梁台 的省称。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南徐州新安王》:“ 齐 石即抚,无待 巴 人之唱; 柏臺 已构,寧俟不才之。” 唐 李峤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今日联章处,犹疑上 柏臺 。”  ——《漢語大詞典》
辞 ( 辭 ) cí《國語辭典》
  1. 「辭 」的異體字。
汉主 hàn zhǔ
汉朝君主。例如:主不以为疑。——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漢語大詞典》
竹寺 zhú sì
竹林中的寺院。 唐 李嘉祐 《送王正字山寺读书》诗:“山阶閒听法,竹寺独看书。” 唐 李洞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笻携过竹寺,琴典在山村。” 唐 李洞 《对棋》诗:“雨点匳中渍,灯花局上吹,秋涛寒竹寺,此与 谢公 知。”  ——《漢語大詞典》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1.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2.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1.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潜师(潛師)qián shī
秘密出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郑 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后汉书·段熲传》:“ 熲 兵败,被围三日,用隐士 樊志张 策,潜师夜出,鸣鼓还战,大破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元年》:“ 王文统 素忌 经 有重名,既请遣 经 ,復阴属 李璮 潜师侵 宋 ,欲假手害 经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