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耿 gěng《國語辭典》
耿 [ gěng ]
形- 明亮的、光大的。如:「耿月」。《书经·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 正直不阿的。如:「耿介」、「耿直」。唐·韩愈〈南山诗〉:「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
- 悲伤、悲痛。《梁书·卷二七·殷钧传》:「知比诸德,哀顿为过,又所进殆无一溢,甚以酸耿。」
- 照耀。《国语·晋语三》:「若入,必伯诸侯以见天子,其光耿于民矣。」宋·陆游〈西村〉诗:「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 姓。如汉代有耿寿昌。
湋 wéi
湋 [ wéi ]
- 水流的回旋。
- 渊。
- 古河名,源出中国陕西省凤翔县西北雍山下,东南流经岐山、扶风入渭水。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僧 sēng《國語辭典》
僧 [ sēng ]
名- 和尚,出家修行的人。如:「老僧入定」。唐·贾岛〈题李凝幽居〉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姓。如唐代有僧可朋。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看竹 kàn zhú
晋 王徽之 爱竹,曾过 吴中 ,见一士大夫家有好竹,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遂欲出门。主人令左右闭门不听出,乃留坐,尽欢而去。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后因以“看竹”为名士不拘礼法的典故。 唐 王维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诗:“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宋 黄庭坚 《寄南阳谢外舅》诗:“看竹辟强宅,閲士 黄公 壚。” ——《漢語大詞典》
访道(訪道)fǎng dào
(1).询问治理国家的办法。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至於思政明臺,访道 宣室 ,若坠之惻每勤,如伤之念恒軫。”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宋史·王岩叟传》:“虚心以访道,屈己以从諫。”
(2).寻访真人、道士。《初学记》卷二三引 隋 孔德绍 《登白马山护明寺》诗:“摄心罄前礼,访道把中虚。”《水浒传》第九六回:“本师 罗真人 常对小弟説:‘ 涇原 有箇 乔冽 ,他有道骨,曾来访道,我暂且拒他。’”《〈李太白全集〉出版说明》:“他不仅想建功立业,还想访道求仙。” ——《漢語大詞典》
(2).寻访真人、道士。《初学记》卷二三引 隋 孔德绍 《登白马山护明寺》诗:“摄心罄前礼,访道把中虚。”《水浒传》第九六回:“本师 罗真人 常对小弟説:‘ 涇原 有箇 乔冽 ,他有道骨,曾来访道,我暂且拒他。’”《〈李太白全集〉出版说明》:“他不仅想建功立业,还想访道求仙。” ——《漢語大詞典》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副-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動-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 姓。如漢代有求仲。
鹅 ( 鵝 ) é
鹅 [ é ]
- 家禽,比鸭子大,颈长,喙扁阔,尾短,体白色或灰色,额部有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颈长,脚大有蹼,善游水:白~。~毛。~卵石。~毛大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