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
画舸呼风,长剑倚天,半哉此行。指洞庭彭蠡,遍观吴楚,瞿塘滟滪,直上峨岷。帝语春温,军声秋肃,手济时屯开泰平。天应是,念蚕丛父老,公为更生。
眼看四海无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想驰情忠武,将兴王业,抚膺司马,忍咎吾民。净洗甲兵,归来鼎辅,定使八荒同一云。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
眼看四海无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想驰情忠武,将兴王业,抚膺司马,忍咎吾民。净洗甲兵,归来鼎辅,定使八荒同一云。经营事,比京河形势,更近函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经营(經營)jīng yíng
(1).筹划营造。《书·召诰》:“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汉 扬雄 《法言·五百》:“经营然后知干楨之克立也。” 李轨 注:“言经营宫室,立城郭,然后知干楨之能有所立也。” 韩北屏 《非洲夜会·〈古城·废墟·帝王坟〉》:“墓穴的精致,反映出当初经营的匠心。”
(2).规划营治。《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史记·项羽本纪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经营濒 淮 沿汉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 毛泽东 《论持久战》五五:“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
(3).周旋;往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 灞 滻 ,出入 涇 渭 ; 酆 、 镐 、 潦 、 潏 ,紆餘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郭璞 注:“经营其内,周旋苑中也。”《后汉书·冯衍传下》:“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 李贤 注:“经营,犹往来。”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睹一僧在屋上救火状。亟令传呼:‘当靳性命,不宜前!’僧不顾,处屋上经营自若。”
(4).指艺术构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至於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 唐 杜甫 《丹青引》:“詔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清 周亮工 《题王东皋画卷》:“故昔人作画,有登百尺楼犹缀其梯级者,期于絶远嚣繁,始能经营尽意。” 秦牧 《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深入观察、苦心经营所获得的成就,对我们不懂绘画的人,不也有很好的启发么?”
(5).经办管理。今多用于工商企业等。 唐 柳宗元 《田家》诗之二:“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贾昌 因牵掛 石小姐 ,有一年多不出外经营。”如:经营商业。 ——《漢語大詞典》
(2).规划营治。《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史记·项羽本纪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经营濒 淮 沿汉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 毛泽东 《论持久战》五五:“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
(3).周旋;往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 灞 滻 ,出入 涇 渭 ; 酆 、 镐 、 潦 、 潏 ,紆餘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郭璞 注:“经营其内,周旋苑中也。”《后汉书·冯衍传下》:“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 李贤 注:“经营,犹往来。”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睹一僧在屋上救火状。亟令传呼:‘当靳性命,不宜前!’僧不顾,处屋上经营自若。”
(4).指艺术构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至於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 唐 杜甫 《丹青引》:“詔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清 周亮工 《题王东皋画卷》:“故昔人作画,有登百尺楼犹缀其梯级者,期于絶远嚣繁,始能经营尽意。” 秦牧 《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深入观察、苦心经营所获得的成就,对我们不懂绘画的人,不也有很好的启发么?”
(5).经办管理。今多用于工商企业等。 唐 柳宗元 《田家》诗之二:“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贾昌 因牵掛 石小姐 ,有一年多不出外经营。”如:经营商业。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名-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動-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 比利時的簡稱。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動-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京 jīng《國語辭典》
京 [ jīng ]
名- 人工所堆砌的高丘。《说文解字·京部》:「京,人所为绝高丘也。」《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汉·毛亨·传:「京,高丘也。」《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 大的方形谷仓。《管子·轻重丁》:「有新成囷京者二家。」
- 国都、首都。如:「京师」、「帝京」。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数目字。古代以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孙子算经·卷上》:「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
- 姓。如汉代有京房。
- 高大。《尔雅·释诂》:「京,大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燎京薪,駴雷鼓。」
- 齐等、比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京 [ yuán ]
名- 墓地。如:「九京」。
河 hé《國語辭典》
河 [ hé ]
名- 水道的通称。如:「河流」、「运河」。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黄河的简称。如:「河套」。
- 成河川状的群体。如:「星河」、「银河」。
- 姓。如南北朝时有河祯。
形势(形勢)xíng shì
亦作“ 形埶 ”。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耽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沈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漢語大詞典》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耽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沈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函秦 hán qín
泛指 长安 一带。 宋 司马光 《送王书记之官永兴》诗:“ 巩 洛 风烟远, 函 秦 草树微。” 宋 陆游 《山南行》诗:“地近 函 秦 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 宋 陆游 《剑门关》诗:“ 剑门 天设险,北乡控 函 秦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