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话 ( 話 ) huà
话 [ huà ]
- 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亦指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说~。会~。对~。情~。~题。
- 说,谈论:~别。~旧。~柄(话把儿,别人谈笑的资料)。茶~会。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动-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英雄 yīng xióng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汉书·刑法志》:“﹝ 高祖 ﹞总擥英雄,以诛 秦 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唐 杜甫 《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 高适 《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刘知远 见 史弘肇 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 天京 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 《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 《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 美 援 朝 前线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 高适 《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刘知远 见 史弘肇 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 天京 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 《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 《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 美 援 朝 前线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失路 shī lù
(1).迷失道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干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
(2).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汉 扬雄 《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清 郑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漢語大詞典》
(2).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汉 扬雄 《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清 郑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动-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凉风(涼風)liáng fēng
亦作“凉风”。
(1).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晋 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诗:“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唐 李白 《秋思》诗:“芜然蕙草暮,颯尔凉风吹。”
(2).凉爽的风。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是时日在西隅,凉风拂衽。”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 上人。” 清 龚自珍 《论私》:“夏有凉风,冬有燠日,天有私也。” 茅盾 《子夜》一:“五月夜的凉风吹在车窗上,猎猎地响。”
(3).西南风。《淮南子·墬形训》:“西南曰凉风。”《国语·周语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
(4).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名。在 昆仑山 上。《淮南子·墬形训》:“ 县圃 、 凉风 、 樊桐 ,在 崑崙 閶闔 之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 之丘,或上倍之,是谓 凉风之山 ,登之而不死。” ——《漢語大詞典》
(1).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晋 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诗:“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唐 李白 《秋思》诗:“芜然蕙草暮,颯尔凉风吹。”
(2).凉爽的风。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是时日在西隅,凉风拂衽。”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 羲皇 上人。” 清 龚自珍 《论私》:“夏有凉风,冬有燠日,天有私也。” 茅盾 《子夜》一:“五月夜的凉风吹在车窗上,猎猎地响。”
(3).西南风。《淮南子·墬形训》:“西南曰凉风。”《国语·周语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
(4).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名。在 昆仑山 上。《淮南子·墬形训》:“ 县圃 、 凉风 、 樊桐 ,在 崑崙 閶闔 之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 之丘,或上倍之,是谓 凉风之山 ,登之而不死。” ——《漢語大詞典》
索索 suǒ suǒ
(1).恐惧貌;颤抖貌。《易·震》:“震索索,视矍矍。” 孔颖达 疏:“索索,心不安貌。”《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剃头的跪在地下,索索的抖。” 茅盾 《列那和吉地》五:“给它解绳索的时候,它还以为大祸到了,怕得什么似的,浑身索索地抖。”
(2).冷漠,无生气貌。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四:“九日见丞云,比者情志何甚索索。” 清 曹寅 《古倾杯·钞书》词:“频年嗜好,多慙糟粕,索索都无真气。”
(3).引申为落落寡合之意。 前蜀 贯休 《送姜道士归南岳》诗:“松品落落,雪格索索。”
(4).空虚、空乏状。 唐 寒山 《诗》之一六七:“房房空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惜。” 宋 梅尧臣 《旌义港阻风》诗:“茆屋何颼颼,瓦罌空索索。”
(5).犹瑟瑟。形容细碎之声。《汉书·天文志》:“ 永始 二年二月癸未夜,东方有赤色,大三四围,长二三丈,索索如树。” 王先谦 补注:“索索犹瑟瑟也……此云索索如树,盖不独以状言,且兼声言矣。”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第一第二絃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衰草萋萋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 胡万春 《骨肉》:“细雨在索索的下着,卖馄饨的梆子声在笃笃的敲。” ——《漢語大詞典》
(2).冷漠,无生气貌。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一:“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四:“九日见丞云,比者情志何甚索索。” 清 曹寅 《古倾杯·钞书》词:“频年嗜好,多慙糟粕,索索都无真气。”
(3).引申为落落寡合之意。 前蜀 贯休 《送姜道士归南岳》诗:“松品落落,雪格索索。”
(4).空虚、空乏状。 唐 寒山 《诗》之一六七:“房房空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惜。” 宋 梅尧臣 《旌义港阻风》诗:“茆屋何颼颼,瓦罌空索索。”
(5).犹瑟瑟。形容细碎之声。《汉书·天文志》:“ 永始 二年二月癸未夜,东方有赤色,大三四围,长二三丈,索索如树。” 王先谦 补注:“索索犹瑟瑟也……此云索索如树,盖不独以状言,且兼声言矣。”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第一第二絃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衰草萋萋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 胡万春 《骨肉》:“细雨在索索的下着,卖馄饨的梆子声在笃笃的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