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肠中澄结无余祖,俗骨变换颜如葩。

苏轼宋代〕《辨道歌

北方正气名祛邪,东郊西应归中华。
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
黄河流驾紫河车,水精池产红莲花。
赤龙腾霄惊盘蛇,奼女含笑婴儿呀。
十二楼瞰灵泉洼,华池玉液阴交加。
子驰午前无停差,三田聚宝真生涯。
龟精凤髓填谽谺,天地骇有鬼神嗟。
一丹休别内外砂,长修久饵须升遐。
肠中澄结无余祖,俗骨变换颜如葩。
哀哉世人争齿牙,指伪为真正为哇。
轻肥甘美形骄奢,谲诡诈妄言矜夸。
游鱼在网兔在罝,一气顿尽犹呕哑。
余生所托诚栖槎,九原枯髀如乱麻。
胡不断众如镆邪,空与利名交撑拏。
胡不腾踏如文騧,可惜贪爱相漫洿。
真心道意非不嘉,餐金闲暇非虚哗。
何须横议相疵瘕,众口并发鸣群鸦。
安知聚散同鱼虾,自缠如茧居如蜗。
日怀嗔喜甘笼笯,其去死地犹猎豭。
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到惊井蛙。
乌轮即晚蟾影斜,吾时俱睹超云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澄结无余俗骨变换

肠 ( 腸 ) cháng
肠 [ cháng ]
     ◎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子。~衣。肝~寸断。羊~小道。脑满~肥。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澄结(澄結)dèng jié
犹沉积。 宋 苏轼 《辨道歌》:“肠中澄结无餘柤,俗骨变换颜如葩。”  ——《漢語大詞典》
无余(無餘)wú yú
(1).没有剩余、残留。《诗·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餘。”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无餘,禽兽殄夷。”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底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2).指没有余留之物。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翼》诗:“肴来不虚归,觴至反无餘。” 唐 温庭筠 《登卢氏台》诗:“臺高秋尽出,林断野无餘。”
(3).指没有多余资财。 宋 秦观 《题彭景山传神》:“﹝ 景山 ﹞年四十不幸丧明,家居无餘,而目不可治。”
(4).佛教语。谓“生死”的因果泯灭,不再受生于三界。 唐 王维 《大唐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忽谓众人,有疑皆问,我于是夜,当入无餘。”  ——《漢語大詞典》
祖 zǔ《國語辭典》

祖 [ zǔ ]

  1. 称谓。用以尊称父母亲的父母。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荀子·成相》:「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 通称先代的人。如:「远祖」、「先祖」。
  3. 祭祀始祖神主的庙。《荀子·成相》:「纣卒易乡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是以古之人君谋事必就祖,发政占古语,重作事也。」
  4. 事物的创始者。如:「鼻祖」。《周礼·春官·籥章》:「祈年于田祖。」汉·郑玄·注:「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
  5. 姓。如汉代有祖沂。
  1. 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称为「祖」。《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左传·昭公七年》:「公将往,梦襄公祖。」晋·杜预·注:「祖,祭道神。」
  2. 饯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唐·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3. 宗仰、效法。《战国策·韩策二》:「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汉书·卷三○·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4. 熟悉。《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俗骨 sú gǔ
(1).尘世中人的资质或禀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支诺皋中》:“ 讽 尝言於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 宋 苏轼 《辨道歌》:“肠中澄结无餘柤,俗骨变换颜如葩。” 清 黄景仁 《洞庭行赠别王大归包山》:“吾儕俗骨不能到,但看长风巨浪心忡忡。”
(2).借指尘世中人。 宋 梅尧臣 《桃花源》诗:“俗骨思归一相送,慎勿与世言云霞。”
(3).庸俗的气质。 胡怀琛 《题蒋万里振素庵诗稿后》诗:“可怜无俗骨,宜汝作寒儒。”  ——《漢語大詞典》
变换(變换)biàn huàn
事物的形式或内容由一种换成另一种。 唐 白居易 《埇桥旧业》诗:“改移新逕路,变换旧村邻。” 清 李渔 《巧团圆·默订》:“他会颠倒字眼,我也会变换文法。” 老舍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我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把 祥子 的生活与相貌变换过不知多少次--材料变了,人也就随着变。”  ——《漢語大詞典》
颜 ( 顏 顔 ) yán
颜 [ yán ]
  1. 面容,脸色,脸面:容~。开~。~面。~色。笑逐~开。鹤发童~。
  2. 色彩:~料。五~六色。
  3. 姓。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葩 pā《國語辭典》

葩 [ pā ]

  1. 花。如:「艳葩」、「奇葩异卉」。《玉篇·艸部》:「葩,华也。」汉·无名氏〈古诗〉三首之三:「新树兰蕙葩,杂用杜蘅草。」《红楼梦·第五回》:「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1. 华丽。唐·韩愈〈进学解〉:「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 》:「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