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岑参唐代〕《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霜威亚相杀气中军

霜威 shuāng wēi
(1).寒霜肃杀的威力。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岂彫贞於岁暮,不受令於霜威。” 唐 王勃 《九日怀封元寂》诗:“九日郊原望,平野徧霜威。” 宋 曾巩 《赏南枝》词:“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羣卉争知。” 明 何景明 《答卢侍御樊氏洞中观梅见怀之作次韵》:“未假霜威同索笑,却因丽藻独伤春。”
(2).严威。《晋书·索綝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 唐 李白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诗:“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漢語大詞典》
逐 zhú《國語辭典》

逐 [ zhú ]

  1. 追赶。如:「追逐」、「随波逐流」。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 驱走。如:「驱逐出境」、「逐出家门」、「逐客令」。
  3. 追求、追寻。《国语·晋语四》:「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4. 竞争、争夺。如:「角逐」。《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
  5. 跟随。唐·杨发〈残花〉诗:「暖芳随日薄,残片逐风回。」
  6. 依次、按照顺序。如:「逐年增加」、「逐条说明」。
亚相(亞相)yà xiàng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南史·张邵传》:“ 刘毅 位居亚相,好士爱才。”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 汉 道中兴盛, 韦 经亚相传。” 仇兆鳌 注:“ 韦贤 少子 玄成 ,復以明经为相,故曰亚相。”
(3).御史大夫的别称。 秦 汉 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 唐 以后有此别称。 唐 颜真卿 《让宪部尚书表》:“陛下御极,又録臣无功,宠以非次,常伯、亚相,一时猥集。” 唐 白居易 《李昌元可兼御史大夫制》:“亚相之秩,威重宠崇。”参见“ 亚台 ”。  ——《漢語大詞典》
杀气(殺氣)shā qì
(1).犹阴气;寒气。《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处北地,寒,杀气早降。” 唐 李昌符 《书边事》诗:“阴风向晚急,杀气入秋多。” 袁国平 《和毛主席〈长征〉诗》:“ 金沙 大渡 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
(2).杀伐的气氛。借指战事或战斗。 唐 杜甫 《北风》诗:“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军罢战,马添膘,杀气散,阵云消。”《秦併六国平话》卷下:“二将场中宛转,杀气腾空。”
(3).凶恶的神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公孙黑 官职又空,面貌又美,只是带些杀气。”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坐在铁甲车上,满脸的杀气。”
(4).犹出气。发泄气愤。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我受了一天的累,临完拿我杀气呀。”  ——《漢語大詞典》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中军(中軍)zhōng jūn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左传·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 郑 , 郑伯 御之。王为中军; 虢公 林父 将右军, 蔡 人、 卫 人属焉; 周公 黑肩 将左军, 陈 人属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欒书 将中军, 士燮 佐之; 郤錡 将上军, 荀偃 佐之; 韩厥 将下军, 郤至 佐新军。”
(2).称主将或指挥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郑玄 注:“中军,中军之将也。” 唐 李贺 《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 河阳 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门者命报中军,须臾中军传令召 兼资 入。” 程树榛 《励精图治》:“调整后的干部大军,阵容一新, 宫本言 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经过周密部署,全厂兵分三路杀向生产、整顿、生活三条战线。”
(3).中军将军的省称。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中军 临川 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参见“ 中军将军 ”。
(4).京师的军队。《晋书·安平献王孚传》:“每 诸葛亮 入寇 关中 ,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輒不及事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 司马懿 帅中军讨太尉 王凌 于 寿春 。”
(5).中军官的省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淮警》:“不免请出贱房计议。中军快请。” 徐朔方 等校注:“中军,中军官,即传令官。”
(6). 清 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官场现形记》第六回:“﹝ 王必魁 ﹞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叫他们把手下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