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木萧萧河汉秋,吴阊斜日独登楼。

郑善夫明代〕《吴阊

万木萧萧河汉秋,吴阊斜日独登楼。眼中未黍茅茨怨,海上风尘笳鼓愁。

一命未忘青琐闼,几时还问白蘋洲。燕然铜柱男儿事,谩倚青萍看斗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万木萧萧河汉吴阊斜日登楼

万木(万木)
唐 高适 酬司空璲少府 惊飙荡万木,秋气屯高原。
唐 和凝 小重山 其一 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莺语滑,蝶飞狂。  ——《骈字类编》
萧萧(蕭蕭)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  ——《漢語大詞典》
河汉(河漢)hé hàn
(1). 黄河 与 汉水 的并称。《庄子·齐物论》:“ 王倪 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 汉 沍而不能寒。’”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 河 汉 之流,曝以秋阳之景。”
(2).指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復几许。” 南朝 梁 沈约 《夜夜曲》之一:“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復直。”《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只见星沉河汉,日出扶桑。” 清 陈梦雷 《明月何皎皎》诗:“河汉已西逝,北斗忽低昂。”
(3).比喻博大精深的事物。 汉 王充 《论衡·案书》:“ 汉 作书者多, 司马子长 、 扬子云 , 河 汉 也,其餘 涇 渭 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夫圣人之言,显而晦,微而婉,幽远而难闻, 河 汉 而不测。”
(4).《庄子·逍遥游》:“ 肩吾 问於 连叔 曰:‘吾闻言於 接舆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成玄英 疏:“犹如上天河汉,迢递清高,寻其源流,略无穷极也。”后因以“河汉”比喻言论夸诞迂阔、不切实际。转指不相信或忽视(某人的话)。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公 云:‘贤圣去人,其间亦邇。’子姪未之许。公叹曰:‘若 郗超 闻此语,必不至河汉。’”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当 秦 汉 之世,《左氏》未行,遂使五经、杂史、百家诸子,其言河汉,无所遵凭。”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试平心以两家诗比较,当不河汉其言矣。” 清 王韬 《中国自有常尊》:“势无陂而不平,道无往而不復,观诸上古之迹,验诸近今之事,当不河汉乎斯言。” 陈以益 《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然今 日本 固儼然世界一等国也,读者能勿河汉余言乎?” 鲁迅 《热风·儿歌的‘反动’》:“ 胡先生 夙擅改削,当不以鄙言为河汉也。”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吴阊(吴閶)wú chāng
(1). 苏州 故城 阊门 。 明 王世贞 《登岱》诗:“依微白马 吴閶 在,欲向秋风问 羽翰 。”参见“ 吴练 ”。
(2).借指 吴 地,今 苏州 一带。 清 侯方域 《为吴氏祷子疏》:“某妾 吴氏 者,家本 吴閶 ,言归 梁苑 。” 清 顾炎武 《潘生次耕南归寄示》诗:“若到 吴閶 寻旧跡,《五噫》东去一 梁生 。”  ——《漢語大詞典》
斜日 xié rì
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阴。” 宋 王安石 《杏花》诗:“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墻斜日数枝红。”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词:“飞絮晚悠颺,斜日波纹映画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行人於斜日将堕之时……涕不可仰。”  ——《漢語大詞典》
独 ( 獨 ) dú
独 [ dú ]
  1. 单一,只有一个:~唱。~立。~霸。~裁。~创。~特。~辟蹊径(喻独创新风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2. 老而无子:鳏寡孤~。
  3. 难道,岂:“君~不见夫趣(趋)市者乎?”
  4. 〔~孤〕复姓。
  5. 语助词,犹“”:“弃君之命,,~谁受之?”
登楼(登樓)dēng lóu
(1).上楼。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宋 戴复古 《无策》诗:“老觉登楼懒,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道:‘正是,我们何不登楼一望。’”
(2).指 汉 末 王粲 避乱客 荆州 ,思归,作《登楼赋》之事。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五:“羣盗哀 王粲 ,中年召 贾生 。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宋 陆游 《秋望》诗:“一樽莫恨盘飧薄,终胜登楼忆故乡。” 金 元好问 《邓州城楼》诗:“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 元 戴良 《怀宋庸庵》诗:“ 祖逖 念时空击檝, 仲宣 多难但登楼。”参见“ 登楼赋 ”。
(3).特指登上御楼,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仪式之一种。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陛下还京,登楼肆赦,则天下之人,尽皆迁善远罪。”《宋史·礼志二十》:“﹝御楼肆赦﹞其日,刑部録诸囚以俟。驾还至 宣德门 内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楼御坐,枢密使、宣徽使侍立,仗卫如仪。”《宋史·乐志一》:“今郊祀礼毕,登楼肆赦,然后还宫。”《宋史·乐志二》:“皇帝归大次奏《定安》,登楼礼成奏《圣安》,驾回奏《采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