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侯三相家,眼冷不见君。
白居易〔唐代〕《酬张十八访宿见赠(自此后诗为赞善大夫时所作)》
昔我为近臣,君常稀到门。今我官职冷,君君来往频。
我受狷介性,立为顽拙身。平生虽寡合,合即无缁磷。
况君秉高义,富贵视如云。五侯三相家,眼冷不见君。
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
胡为谬相爱,岁晚逾勤勤。落然颓檐下,一话夜达晨。
床单食味薄,亦不嫌我贫。日高上马去,相顾犹逡巡。
长安久无雨,日赤风昏昏。怜君将病眼,为我犯埃尘。
远从延康里,来访曲江滨。所重君子道,不独愧相亲。
我受狷介性,立为顽拙身。平生虽寡合,合即无缁磷。
况君秉高义,富贵视如云。五侯三相家,眼冷不见君。
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
胡为谬相爱,岁晚逾勤勤。落然颓檐下,一话夜达晨。
床单食味薄,亦不嫌我贫。日高上马去,相顾犹逡巡。
长安久无雨,日赤风昏昏。怜君将病眼,为我犯埃尘。
远从延康里,来访曲江滨。所重君子道,不独愧相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五侯 wǔ hóu
(1).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参见“ 五侯九伯 ”。
(2).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成帝 封其舅 王谭平 阿侯 、 王商 成都侯 、 王立 红阳侯 、 王根 曲阳侯 、 王逢时 高平侯 。见《汉书·元后传》。《文选·鲍照〈数诗〉》:“五侯相饯送,高会集 新丰 。” 李善 注:“《汉书》曰: 成帝 悉封舅 王谭 、 王立 、 王根 、 王逢时 、 王商 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3).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东汉 大将军 梁冀 擅权,其子 梁胤 、叔父 梁让 及亲属 梁淑 、 梁忠 、 梁戟 皆封侯。《后汉书·陈蕃传》:“前 梁氏 五侯,毒徧海内。” 李贤 注:“五侯谓 胤 、 让 、 淑 、 忠 、 戟 五人。”
(4).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桓帝 封宦者 单超 新丰侯 、 徐璜 武原侯 、 左悺 上蔡侯 、 具瑗 东武阳侯 、 唐衡 汝阳侯 。《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5).泛指权贵豪门。 唐 韩翃 《寒食》诗:“日暮 汉 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 刘绩 《早春寄白虚室》诗:“残雪未消双凤闕,春风先入五侯家。” 清 龚自珍 《摸鱼儿》词:“五侯门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漢語大詞典》
(2).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成帝 封其舅 王谭平 阿侯 、 王商 成都侯 、 王立 红阳侯 、 王根 曲阳侯 、 王逢时 高平侯 。见《汉书·元后传》。《文选·鲍照〈数诗〉》:“五侯相饯送,高会集 新丰 。” 李善 注:“《汉书》曰: 成帝 悉封舅 王谭 、 王立 、 王根 、 王逢时 、 王商 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3).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东汉 大将军 梁冀 擅权,其子 梁胤 、叔父 梁让 及亲属 梁淑 、 梁忠 、 梁戟 皆封侯。《后汉书·陈蕃传》:“前 梁氏 五侯,毒徧海内。” 李贤 注:“五侯谓 胤 、 让 、 淑 、 忠 、 戟 五人。”
(4).指同时封侯的五人。 汉桓帝 封宦者 单超 新丰侯 、 徐璜 武原侯 、 左悺 上蔡侯 、 具瑗 东武阳侯 、 唐衡 汝阳侯 。《后汉书·宦者传·单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5).泛指权贵豪门。 唐 韩翃 《寒食》诗:“日暮 汉 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 刘绩 《早春寄白虚室》诗:“残雪未消双凤闕,春风先入五侯家。” 清 龚自珍 《摸鱼儿》词:“五侯门第非儂宅,賸可五湖同去。” ——《漢語大詞典》
三相 sān xiàng
(1).三位丞相。指 汉代 朱博 、 平当 、 王嘉 。《汉书·孔光传》:“ 光 退閭里,杜门自守。而 朱博 代为丞相,数月,坐承 傅太后 指妄奏事自杀。 平当 代为丞相,数月薨。 王嘉 復为丞相,数諫争忤指。旬岁间閲三相,议者皆以为不及 光 。” 南朝 齐 谢朓 《秋夜讲解》诗:“六龙且无借,三相寧久长。”
(2).三位丞相。指 唐代 张嘉贞 、 张延赏 、 张弘靖 。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序》:“宾护尚书 河东 张公 ,三相盛门,四朝雅望。”参见“ 三相张家 ”。
(3). 唐 代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玄宗 时,以 林邑国 进白鸚鵡,慧利之性特异常者,因暇日以金笼饰之,示於三相。上再三美之。” ——《漢語大詞典》
(2).三位丞相。指 唐代 张嘉贞 、 张延赏 、 张弘靖 。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序》:“宾护尚书 河东 张公 ,三相盛门,四朝雅望。”参见“ 三相张家 ”。
(3). 唐 代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首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玄宗 时,以 林邑国 进白鸚鵡,慧利之性特异常者,因暇日以金笼饰之,示於三相。上再三美之。”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名-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 姓。如周代有家伯。
-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名-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眼 yǎn《國語辭典》
眼 [ yǎn ]
名- 目,动物的视觉器官。如:「眼睛」、「浓眉大眼」。《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𪸩耳。」
- 孔穴。唐·杜甫〈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宋·杨万里〈小池〉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关键、要点。如:「节骨眼」。《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他起初还想赖,后来被家兄点了两句眼,他无话说了。」
- 下围棋时,无棋子的空处称为「眼」。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一○首之七:「无事抛棋侵虎口,几时开眼复联行。」《红楼梦·第六二回》:「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
- 参见「[[板眼]]」条。
- 量词。计算眼睛看的次数的单位。如:「多看两眼」、「瞪了他一眼」。
冷 lěng《國語辭典》
冷 [ lěng ]
形- 寒、凉、温度低。如:「今天天气好冷!」《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淡漠、不热烈。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雪。」
- 寂静、寂寞。如:「冷冷清清」。唐·白居易〈晚出西郊〉诗:「散吏闲如客,贫州冷似村。」
- 闲散。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 鄙视、讥刺。如:「冷言冷语」、「冷眼旁观」。
- 不受欢迎的、无人过问的。如:「冷门」、「冷货」。
- 突然。《红楼梦·第九一回》:「冷不防外面往里一吹,把薛蝌吓了一大跳!」
- 姓。如汉代有冷寿光。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