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从(一從)yī cóng
(1).全都服从。《韩非子·扬权》:“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陈奇猷 集释:“一从犹言皆从也。”
(2).一概听从或遵从。《晋书·卢志传》:“陛下今日之事,当一从右将军。”《晋书·成恭杜皇后传》:“今山陵之事,一从节俭,陵中唯洁扫而已,不得施涂车芻灵。”
(3).完全听任。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敧斜。” 元 乔吉 《即事》曲:“一从鞍马西东,几番衾枕朦朧。”
(4).自从。 唐 王昌龄 《寄穆侍御出幽州》诗:“一从恩遣度 瀟湘 ,塞北江南万里长。” 宋 王安石 《少年见青春》诗:“一从鬢上白,百不可见喜。”《红楼梦》第六八回:“妹子年轻,一从到了这里,诸事都是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 毛泽东 《和郭沫若同志》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漢語大詞典》
(2).一概听从或遵从。《晋书·卢志传》:“陛下今日之事,当一从右将军。”《晋书·成恭杜皇后传》:“今山陵之事,一从节俭,陵中唯洁扫而已,不得施涂车芻灵。”
(3).完全听任。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敧斜。” 元 乔吉 《即事》曲:“一从鞍马西东,几番衾枕朦朧。”
(4).自从。 唐 王昌龄 《寄穆侍御出幽州》诗:“一从恩遣度 瀟湘 ,塞北江南万里长。” 宋 王安石 《少年见青春》诗:“一从鬢上白,百不可见喜。”《红楼梦》第六八回:“妹子年轻,一从到了这里,诸事都是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 毛泽东 《和郭沫若同志》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漢語大詞典》
忠谠(忠讜)zhōng dǎng
忠诚正直。 汉 蔡邕 《琅邪王傅蔡朗碑》:“规诲之策,日諫於庭,忠讜著烈,令闻流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行幸》:“ 隋氏 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讜之言,臣则苟欲自全。” 明 何景明 《宁母朱太夫人状》:“昔 滂 有母,澄清之志行; 軾 有母,忠讜之节立。”《花月痕》第四六回:“次日,内阁传旨,御史 梅山 ,忠讜可嘉,著赏人参二觔。”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形-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全部、整个。如:「周身」。
- 朝代名:➊ 参见「周朝 」条。➋ 参见「[[北周]]」条。➌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参见「[[后周]]」条。
-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舍 ( 捨 ) shě/shè《國語辭典》
舍 [ shè ]
名- 房屋、住宅。如:「宿舍」、「田舍」、「房舍」、「茅舍」。
- 謙稱自己的住所。如:「寒舍」、「敝舍」。
- 飼養牲畜的地方。如:「豬舍」、「牛舍」。
- 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多見於元人小說、戲曲中。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近日有個客人,姓甚喚做甚舍。」
- 量詞。古代計算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 一宿、一夜。《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 住宿、居住。《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 止息、停止。《左傳·哀公十五年》:「舍於孔氏之外圃。」
- 安置。《戰國策·魏策二》:「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
- 對人謙稱自己卑幼的親屬或親戚。如:「舍弟」、「舍妹」、「舍親」。
舍 [ shě ]
動- 放棄、放下。《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通「捨」。
- 除去、除開。《孟子·公孫丑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 止息、停止。《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代-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 參見「吾吾 」條。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 错误:~错。记~。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姓。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短长(短長)duǎn cháng
(1).短与长;矮与高。《管子·明法解》:“尺寸寻丈者,所以得短长之情也,故以尺寸量短长,则万举而万不失矣。” 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恨与之谁短长。” 宋 陆游 《平水》诗:“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亦指丈量物之长度。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长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
(2).长久与短暂。《左传·文公十三年》:“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 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 杨伯峻 注:“左右所言之命为寿命之义, 邾文公 所言之命为命分之义,两义似不同,故以生命之长短为时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故 延陵季子 听乐,以知诸侯存亡之数,短长之期者,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3).优劣;是非;短处和长处。《鬼谷子·捭阖》:“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陶弘景 注:“必量度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服虔 ﹞闻 崔烈 集门生讲传……每当至讲时,輒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然不知人才各有短长,未必生於其乡必善其事。”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大鹏飞上梧桐树,自有傍人説短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 德 译本之处。”
(4).死与生。《书·盘庚上》:“矧予制乃短长之命。” 孔 传:“况我制汝死生之命。”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呜呼 道矩 !短长有时,不可推移;善恶得失,繫人施为。”
(5).转指生命有危险之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无兄弟,父亲既死,就仗我一人奉养老母。万一机事不密,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6).短处;弊端。《汉书·薛宣传》:“始 高陵 令 杨湛 , 櫟阳 令 谢游 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南史·恩倖传·施文庆》:“ 文庆 深喜其事,然惧居外,后执事者持己短长,固进其党 沈客卿 以自代。”《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 铜鼓 、 五开 间,阴持官吏短长。”
(7).评判;批评。 唐 杜牧 《李府君墓志铭》:“ 郑玄 至于 孔颖达 辈凡所为疏注,皆能短长其得失。”《金史·忠义传三·完颜陈和尚》:“汝曾短长我,又谓国家兵力当由我尽坏,诚有否?”
(8).长短术, 战国 时策士的纵横游说之术。《史记·六国年表序》:“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汉书·张汤传》:“ 边通 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 济南 相。”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苏秦 、 张仪 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长短术也。” 元 袁桷 《有感》诗:“皎皎白面生,长鋏学短长。” 章炳麟 《文学说例》:“纵横出自行人,短长诸策,实多口语,寻理本旨,无过数言,而务为纷葩,期於造次可听。”
(9).《战国策》的别名。 汉 刘向 《〈战国策〉校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 向 以为 战国 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谋策,宜为《战国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 迁 所取证者,《六经》、 孔 孟 之外,《国语》、《短长》、《庄》、《荀》……诸子已尔。”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 汉 高诱 注《短长》、《淮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