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登高 dēng gāo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一望 yī wàng
(1).眺望一下;看一下。 南朝 梁 王僧孺 《落日登高》诗:“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捨。”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 边一望 楚 天长。”《西游记》第三六回:“佇立草坡,一望并无客旅。”《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隔墙一望,里面塔影冲霄,松声满耳,香烟冷落,殿宇荒凉。”
(2).指目力所及的距离。亦泛指较近的距离。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则见贝闕蓬壶一望中。”《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武昌 一望之地,最为紧要。”《西游记》第九三回:“我这寺一望之前,乃是 舍卫国 。” ——《漢語大詞典》
(2).指目力所及的距离。亦泛指较近的距离。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则见贝闕蓬壶一望中。”《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武昌 一望之地,最为紧要。”《西游记》第九三回:“我这寺一望之前,乃是 舍卫国 。” ——《漢語大詞典》
秋天 qiū tiān
(1).秋日的天空。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文学言治尚於 唐 虞 ,言义高於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前蜀 尹鹗 《菩萨蛮》词:“ 陇 云暗合秋天白,俯窗独坐窥烟陌。”
(2).秋季。 唐 张谔 《九月》诗:“秋天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胡适 《尝试集·十一月二十四夜》:“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漢語大詞典》
(2).秋季。 唐 张谔 《九月》诗:“秋天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 胡适 《尝试集·十一月二十四夜》:“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漢語大詞典》
杳 yǎo《國語辭典》
杳 [ yǎo ]
形- 幽暗、深远。《说文解字·日部》:「杳,冥也。」《楚辞·屈原·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其坳两 旁石峰东西涌起,而坳中则下陷成井,灌木丛翳其间,杳不可窥。」
- 辽阔无边。唐·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诗:「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 不见踪影,毫无消息。形容渺茫沉寂。如:「杳无音信」、「杳无人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