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俯仰(頫仰)fǔ yǎng
(1).低头和抬头。《墨子·鲁问》:“大王俯仰而思之。”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星河尽涵泳,俯仰迷下上。” 清 钮琇 《觚賸·贞白楼诗》:“俯仰观幻化,斯理本如此。”
(2).指前俯后仰。《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於是乎取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伎》:“伎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 宋 洪适 《隶续·建平郫县碑跋》:“隶法虽自 秦 始,盖取其简易,施之徒隶,以便文书之用,未有点画俯仰之势。” 吴组缃 《山洪》十:“ 二官 挤在什物堆里摇着桨,胖敦敦的身体慢慢俯仰着。”
(3).一举一动。 汉 蔡邕 《和熹邓后谥议》:“《乡党》叙 孔子 ,威仪俯仰无所遗;彤管记君王,纤微大小无不举。”如:俯仰由人。
(4).举动;举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 恐,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 秦王 之俯仰。”《北齐书·广宁王孝珩传》:“ 孝珩 自陈国难,辞泪俱下,俯仰有节。”《北史·元善传》:“ 善 之通博在 何妥 之下,然以风流醖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由是为后进所归。”《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今选曹皆不及焉;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词、俯仰而已。”
(5).周旋,应付。《史记·货殖列传》:“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 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丈夫舒卷要宏达,世路俯仰多拘牵。” 清 龚自珍 《秋心》诗之二:“忽筮一官来闕下,众中俯仰不材身。”
(6).形容沉思默想。《北史·李密传》:“ ﹝宇文﹞化及 默然,俯仰良久,乃瞋目大言曰:‘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传雅语!’”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而乃裴回俯仰,久之不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俯仰今昔,不觉泪下沾襟。” 谭献 《古诗录序》:“ 庾信 来自 江 南,鬱伊多感,鉴察成败之由,俯仰身世之故,盖变风之流也。”
(7).比喻时间短暂。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三二:“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宋 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阳》诗之一:“追思少时事,俯仰如一夕。”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诗:“景物易流徙,今古同俯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俯仰之顷,天已将曙。”
(8).《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后因以“俯仰”借指养家活口。 明 何大复 《获稻》诗:“但堪供俯仰,那復问仓厢。”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频年旱荒,终岁佣书,不足以给朝夕为俯仰之资。”
頫仰:犹俯仰。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叔方》:“ 叔都 ( 田煇 字)沃醊神坐,頫仰因语。” 明 李东阳 《题清明上河图》诗:“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荣枯无代无。” 清 周亮工 《金陵览古诗序》:“寒烟衰草,徒令嗜古之士頫仰欷歔,增其悲愴耳。”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当是时,七国之权力,虽犹有轩輊頫仰,其埶足以相御。” ——《漢語大詞典》
(2).指前俯后仰。《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於是乎取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伎》:“伎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 宋 洪适 《隶续·建平郫县碑跋》:“隶法虽自 秦 始,盖取其简易,施之徒隶,以便文书之用,未有点画俯仰之势。” 吴组缃 《山洪》十:“ 二官 挤在什物堆里摇着桨,胖敦敦的身体慢慢俯仰着。”
(3).一举一动。 汉 蔡邕 《和熹邓后谥议》:“《乡党》叙 孔子 ,威仪俯仰无所遗;彤管记君王,纤微大小无不举。”如:俯仰由人。
(4).举动;举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 恐,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 秦王 之俯仰。”《北齐书·广宁王孝珩传》:“ 孝珩 自陈国难,辞泪俱下,俯仰有节。”《北史·元善传》:“ 善 之通博在 何妥 之下,然以风流醖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由是为后进所归。”《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今选曹皆不及焉;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词、俯仰而已。”
(5).周旋,应付。《史记·货殖列传》:“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 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丈夫舒卷要宏达,世路俯仰多拘牵。” 清 龚自珍 《秋心》诗之二:“忽筮一官来闕下,众中俯仰不材身。”
(6).形容沉思默想。《北史·李密传》:“ ﹝宇文﹞化及 默然,俯仰良久,乃瞋目大言曰:‘共你论相杀事,何须作书传雅语!’”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而乃裴回俯仰,久之不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俯仰今昔,不觉泪下沾襟。” 谭献 《古诗录序》:“ 庾信 来自 江 南,鬱伊多感,鉴察成败之由,俯仰身世之故,盖变风之流也。”
(7).比喻时间短暂。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三二:“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宋 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阳》诗之一:“追思少时事,俯仰如一夕。”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诗:“景物易流徙,今古同俯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俯仰之顷,天已将曙。”
(8).《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后因以“俯仰”借指养家活口。 明 何大复 《获稻》诗:“但堪供俯仰,那復问仓厢。”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频年旱荒,终岁佣书,不足以给朝夕为俯仰之资。”
頫仰:犹俯仰。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叔方》:“ 叔都 ( 田煇 字)沃醊神坐,頫仰因语。” 明 李东阳 《题清明上河图》诗:“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荣枯无代无。” 清 周亮工 《金陵览古诗序》:“寒烟衰草,徒令嗜古之士頫仰欷歔,增其悲愴耳。”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当是时,七国之权力,虽犹有轩輊頫仰,其埶足以相御。” ——《漢語大詞典》
遗 ( 遺 ) yí
遗 [ yí ]
- 丢失:~失。~落。
- 漏掉:~忘。~漏。
-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 抛弃:~弃。
陈迹(陳蹟)chén jì
亦作“ 陈跡 ”。亦作“ 陈蹟 ”。 旧迹;遗迹。《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有所以迹哉。” 唐 郎士元 《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去去勿復言,衔悲向陈跡。” 宋 苏轼 《送芝上人游庐山》诗:“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词:“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蹟太辛酸。”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序》:“这一种运动,现在固然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陈迹了,但在那时,却无疑地是一次革命运动。” ——《漢語大詞典》
高深 gāo shēn
(1).指高度与深度。《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每凭山海,庶覿高深。” 李善 注:“ 李斯 上书曰:‘ 太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子长 谓‘上 会稽 ,探 禹穴 ’,言极其高深也。探者,取极深之义。” 清 沈大成 《〈九章〉解》:“以句股中容方容圜,求山水之高深,城涂之广远。”
(2).高的和深的。指高山和江海。《文选·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李善 注:“高深,谓江山也。” 吕延济 注:“言远尽见江山也。”
(3).指山峰与山谷。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4).高大深邃。 唐 高适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诗:“华馆曙沉沉,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开物像高深。”
(5).指夜深之时。 唐 杜甫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仇兆鳌 注:“更深月出。”
(6).水平高,程度深(多指学问、技术的造诣)。 宋 欧阳修 《答陈知明书》:“尝辱示诗及书,读而爱之不已,以谓閎博高深,必有放纵奔驰而可喜者。” 明 方孝孺 《赠周礼素序》:“圣人之道虽高深博大,然其要不过乎脩己以治人。” 老舍 《骆驼祥子》七:“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
(7).指学问博大精深的人。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接手书,具感急难之诚,尤钦好学之篤。顾惟鄙劣,不足以裨助高深,故从游之示,未敢便诺。”
(8).高低深浅的略语。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巖泉。变化合羣有,高深侔自然。”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岂伊凡庶,可测高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书内所称如先法 宪皇帝 之严明,后法 仁皇帝 之宽仁等语,妄测高深,意存轩輊,狂谬已极。” ——《漢語大詞典》
(2).高的和深的。指高山和江海。《文选·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李善 注:“高深,谓江山也。” 吕延济 注:“言远尽见江山也。”
(3).指山峰与山谷。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4).高大深邃。 唐 高适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诗:“华馆曙沉沉,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开物像高深。”
(5).指夜深之时。 唐 杜甫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仇兆鳌 注:“更深月出。”
(6).水平高,程度深(多指学问、技术的造诣)。 宋 欧阳修 《答陈知明书》:“尝辱示诗及书,读而爱之不已,以谓閎博高深,必有放纵奔驰而可喜者。” 明 方孝孺 《赠周礼素序》:“圣人之道虽高深博大,然其要不过乎脩己以治人。” 老舍 《骆驼祥子》七:“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
(7).指学问博大精深的人。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接手书,具感急难之诚,尤钦好学之篤。顾惟鄙劣,不足以裨助高深,故从游之示,未敢便诺。”
(8).高低深浅的略语。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巖泉。变化合羣有,高深侔自然。”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岂伊凡庶,可测高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书内所称如先法 宪皇帝 之严明,后法 仁皇帝 之宽仁等语,妄测高深,意存轩輊,狂谬已极。” ——《漢語大詞典》
俨 ( 儼 ) yǎn
俨 [ yǎn ]
- 恭敬,庄重:~雅。~然(➊庄严的样子,如“望之~~”;➋整齐的样子,如“屋舍~~”;➌很像真的,如“~~是个大人”)。
德容 dé róng
(1).敬辞。有道者的仪容。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亲先生之德容,沐先生之风教。”
(2).指女子的德行与容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参见“ 德言容功 ”。 ——《漢語大詞典》
(2).指女子的德行与容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参见“ 德言容功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