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昔人知宴不知赏,俗气未断烟云羞。

冯山宋代〕《寄题荣守岑象求岩起太博清富楼

南荣太守传诗邮,诗题清富城西楼。楼中风物略已尽,行欲摸咏难为酬。

怜公谪官不累意,如与万象同优游。偏州随分与山水,好景散漫无人收。

昔人知宴不知赏,俗气未断烟云羞。凌灵把酒独长啸,岁久此地才风流。

公帆南国走欲遍,耸秀浩荡皆穷搜。归来耳目殊未厌,尚恐胜概遗遐幽。

九疑岩洞识元叟,三湘泉石逢柳侯。名贤到处适所寓,非事笔砚搜林丘。

五年留梓恣登览,百刹照水江环州。得公新篇似相约,正上兜率吟清秋。

尘中嗜好屑可鄙,恨不径往追公游。他时三老期一笑,爱闲岂是平生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昔人知赏俗气烟云

昔人 xī rén
古人,从前的人。《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 河 出图, 雒 出书。” 宋 秦观 《和裴仲谟摘白须行》:“所以 梵志 云:昔人已非昔。”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宴 yàn《國語辭典》

宴 [ yàn ]

  1. 安逸、安闲。《说文解字·宀部》:「宴,安也。」《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酖毒,不可怀也。」唐·孔颖达·正义:「宴安,自逸,若酖毒之药。」
  2. 快乐。《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左传·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以弃鲁国。」晋·杜预·注:「宴,乐也。」
  1. 酒席、筵席。如:「赴宴」、「设宴款待」、「鸿门宴」。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1. 以酒食款待宾客。如:「宴客」。宋·陆游〈长歌行〉:「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2. 安居、休息。《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唐·颜师古·注:「宴谓安居。」
  1. 安闲。如:「宴居」。宋·苏轼〈应梦观音赞〉:「稽首观音,宴坐宝石。」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赏(知賞)zhī shǎng
赏识。《世说新语·赏誉下》“ 王长史 云, 刘尹 知我”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濛 别传曰:‘ 濛 与 沛国 刘惔 齐名,时人以 濛 比 袁曜卿 , 惔 比 荀奉倩 ,而共交友,甚相知赏也’。”《北齐书·斛律羌举传》:“时 高祖 欲招怀远夷,令 羌举 使於 阿至罗 ,宣扬威德,前后称旨,甚被知赏。” 唐 李山甫 《刘员外寄移菊》诗:“深谢栽培与知赏,但惭终岁待重阳。”  ——《漢語大詞典》
俗气(俗氣)sú qì
(1).风气;习尚。《魏书·司马叡传》:“俗气轻急,不识礼教,盛饰子女以招游客,此其土风也。”
(2).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 宋 苏轼 《答子勉》诗之二:“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四折:“则他这行装特整齐,书舍无俗气。瑶琴壁上悬,宝剑牀头立。”
(3).粗俗,庸俗,不高雅。《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嫌这些人俗气,每日坐在书房里做诗看书,又喜欢画几笔画。”《红楼梦》第二七回:“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你多替我带几件来。”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问你,你刚才为什么偏要看那个女人?有什么美?又粗,又胖,又俗气,又没有一点教育。”
(4).世俗间的恶浊气息。《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何意驀遭狂奴,俗气薰炽,毒手摧残,復又诬陷 秋公 ,谋吞此地。”
(5).厌烦,腻烦。如:颠来倒去老一套,我都听俗气了。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1.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2.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3.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4.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烟云(煙雲)yān yún
亦作“烟云”。
(1).烟霭云雾。 汉 枚乘 《七发》:“於是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次酸斋韵》曲:“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更有那玉立的雪山主峰,被缭绕的烟云笼罩着。”
(2).指隐逸之山林。 元 张养浩 《寨儿令·四时闲适》曲之一:“爱 庞公 不入城閫,喜 陈摶 高卧烟云。”
(3).形容高远之处。 唐 温庭筠 《上宰相启》:“遐思謦欬之音,杳絶烟云之路。”
(4).如云的烟火气。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童年》:“山腰上,烟囱林立,日夜喷吐着黑色的烟云。” 徐迟 《狂欢之夜》:“酒店里这样的零乱,迷漫着烟云,像刚刚遭受了原子弹一样。”
(5).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惜先生归道山后,文史散落,此帖已化烟云矣。”  ——《漢語大詞典》
羞 xiū《國語辭典》

羞 [ xiū ]

  1. 進貢、進獻。《說文解字·丑部》:「羞,進獻也。」《禮記·月令》:「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2. 侮辱,使人難堪。如:「羞辱」。《漢書·卷四·文帝紀》:「以羞先帝之遺德。」
  3. 感到恥辱。如:「他那大逆不道的行徑,使大夥都羞與為伍。」
  4. 害怕、慚愧。如:「羞於見人」。《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傳》:「素懦弱,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唐·錢起〈贈闕下裴舍人〉詩:「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5. 害臊、難為情,或使難為情。如:「害羞」。如:「不要再羞他了,他的臉已經紅到耳根了。」
  1. 精緻美味的食物。如:「珍羞」、「時羞」。《文選·枚乘·七發》:「旨酒嘉肴,羞炰膾炙,以御賓客。」同「饈 」。
  2. 羞怯的神情。如:「含羞」。唐·李商隱〈無題〉詩二首之一:「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3. 恥辱。如:「蒙羞」。《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