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溢而怀山,宰禹所忧。

苏轼宋代〕《何公桥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人之往来,如鹈在河。
顺水而行,云驰鸟疾。
维水之利,千里咫尺。
乱流而涉,过膝则止。
维水之害,咫尺千里。
沔彼滥觞,蛙跳儵游。
溢而怀山,宰禹所忧。
岂无一木,支此大坏。
舞于盘涡,冰折雷解。
坐使此邦,画为两州。
鸡犬相闻,胡越莫救。
允毅何公,甚勇於仁。
始作石梁,其艰其勤。
将作复止,更此百难。
公心如铁,非石则坚。
公以身先,民以悦使。
老壮负石,如负其子。
疏为玉虹,隐为金堤。
直栏横槛,百贾所栖。
我来与公,同载而出。
讙呼填道,抱其马足。
我叹而言,视此滔滔。
未见刚者,孰为此桥。
愿公千岁,与桥寿考。
持节复来,以慰父老。
如朱仲卿,食于桐乡。
我作铭诗,子孙不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怀山

溢 yì《國語辭典》

溢 [ yì ]

  1. 液体漫出外流。《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是岁,大雨,谷、洛溢,毁宫寺十九,漂居人六百家。」
  2. 泛指外流、流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现在我们中国所用的全是墨西哥银圆,利权外溢,莫此为甚!」
  3. 流露、充满。如:「热情洋溢」。《文选·陆机·文赋》:「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 盈耳。」
  1. 过分、过度。如:「溢美」。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南朝宋·鲍照〈征北世子诞育上疏〉:「不胜殊欢溢喜,谨奉表以闻。」
  1. 量词。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二十两为一溢。《战国策·秦策一》:「白壁百 双,黄金万溢。」汉·高诱·注:「万溢,万金也。二十两为一溢也。」通「镒」。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怀山(懷山)huái shān
(1).包围山陵。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开源不忆仞,则无怀山之流。”参见“ 怀山襄陵 ”。
(2).怀念山林。谓欲隐居避世。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濂溪诗》:“今之人,口为怀山之言,暗行媚灶之计,良可恶也。”  ——《漢語大詞典》
宰 zǎi《國語辭典》

宰 [ zǎi ]

  1. 具有支配权力的人、物。明·张自烈《正字通·宀部》:「凡为事物之主者亦曰宰。」《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2. 职官名:➊ ​ 某种职位的长官。如:「太宰」、「膳宰」。➋ ​ 家臣的长官。《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➌ ​ 地方行政长官。《后汉书·卷一一·刘盆子传》:「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
  3.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宰予。
  1. 主持、治理。如:「主宰」。《老子·第五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 屠杀、分割。如:「杀猪宰羊」。
禹 yǔ《國語辭典》

禹 [ yǔ ]

  1. 传说中的一种虫。《说文解字·禸部》:「禹,虫也。」
  2. 人名。夏代开国之君。相传因治水有功,得舜让位,立国为夏。也称为「大禹」、「夏禹」。
  3. 姓。如金代有禹显。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忧 ( 憂 ) yōu
忧 [ yōu ]
  1. 发愁:~愤。~惧。~烦。~惶。~急。~煎。~思(➊忧念;➋忧愁的思绪)。~戚。杞人~天。
  2. 可忧虑的事:~患。内~外患。乐以忘~。高枕无~。
  3. 指父母之丧: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