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金镞(金鏃)jīn zú
金属制的箭头。 唐 皮日休 《馆娃宫怀古》诗:“弩臺雨坏逢金鏃,香径泥销露玉釵。” 清 张养重 《板子矶》诗:“荒城草长埋金鏃,废垒沙深卧铁衣。” ——《漢語大詞典》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形制(形製)xíng zhì
(1).《隋书·东夷传·流求国》:“其男子用鸟羽为冠,装以珠贝,饰以赤毛,形製不同。”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今县治之南有数丛冢,形製特大,图经以为 许 氏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超然琅玡二台》:“ 琅邪臺 上 秦 碑高数丈,形製甚朴,无趺首。”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刘顼》:“用意绵密,画体简细,而笔跡困弱,形製单省。”
(2).指构图。
(1).谓以有利的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愿足下急復进兵,收取 滎阳 ,据 敖仓 之粟,塞 成皋 之险,杜 大行 之道,距 蜚狐 之口,守 白马 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2).形状;款式。 汉 王充 《论衡·诘术》:“府廷之内,吏舍比属,吏舍之形制何殊於宅,吏之居处何异於民?”《晋书·舆服志》:“皁轮车,驾駟牛,形制犹如犊车。”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伏侈》:“ 宋 谢灵运 性豪奢,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制。” 叶圣陶 《登雁塔》:“树荫之下立着好些个埋葬僧人的小石塔,形制古朴有致。”
(3).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体裁。 朱自清 《中国歌谣》:“而关于先民歌谣的形制,亦可由此窥出。” ——《漢語大詞典》
(2).指构图。
(1).谓以有利的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愿足下急復进兵,收取 滎阳 ,据 敖仓 之粟,塞 成皋 之险,杜 大行 之道,距 蜚狐 之口,守 白马 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2).形状;款式。 汉 王充 《论衡·诘术》:“府廷之内,吏舍比属,吏舍之形制何殊於宅,吏之居处何异於民?”《晋书·舆服志》:“皁轮车,驾駟牛,形制犹如犊车。”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伏侈》:“ 宋 谢灵运 性豪奢,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制。” 叶圣陶 《登雁塔》:“树荫之下立着好些个埋葬僧人的小石塔,形制古朴有致。”
(3).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体裁。 朱自清 《中国歌谣》:“而关于先民歌谣的形制,亦可由此窥出。” ——《漢語大詞典》
临 ( 臨 ) lín
临 [ lín ]
-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 到,来:光~。莅~。亲~。
- 遭遇,碰到:~时。面~。
- 挨着,靠近:~近。~街。~终。~危。~阵磨枪。
-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帖。~写。
-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 姓。
畦 qí《國語辭典》
畦 [ xī ]
读音名- 量词:➊ 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五十亩为一畦。《说文解字·田部》:「畦,田五十亩曰畦。」➋ 计算园圃种植分区的单位。如:「千畦姜韭」。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田制·农桑诀田制》:「内皆种蔬,先作长生韭一二百畦,时新菜二三十种。」
- 可供种植排列整齐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二首之一:「茆簷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借指菜园、田园。如:「菜畦」、「荒畦」。《列子·天瑞》:「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 姓。如汉代有畦覩。
- 分区种植。《楚辞·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唐·杜甫〈种莴苣〉诗:「堂下可以畦,呼童对经始。」
畦 [ qí ]
语音- (一)之语音。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 放,射:~射。百~百中。焕~。
-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 散开,分散:~散。
-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 打开,揭露:~现。~掘。
- 产生,出现:~生。~愤。奋~。
-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 显现,显出:~病。~抖。~憷。
- 开始动作:~动。
-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永叹(永歎)yǒng tàn
亦作“ 永嘆 ”。
(1).长久叹息。《诗·大雅·公刘》:“篤 公刘 ,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无永叹。” 毛 传:“民无长叹,犹 文王 之无悔也。” 晋 陆机 《赴洛》诗之一:“抚膺解携手,永嘆结遗音。” 宋 文天祥 《跋崔丞相二帖》:“考引昔今,为之永嘆。” 清 陈梦雷 《抒哀赋》:“使慈母戚於重泉兮,严亲闻而永嘆。”
(2).长吟;咏叹。《史记·乐书》:“永叹之,淫液之,何也?”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永叹,淫液,歌迟之也。” ——《漢語大詞典》
(1).长久叹息。《诗·大雅·公刘》:“篤 公刘 ,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迺宣,而无永叹。” 毛 传:“民无长叹,犹 文王 之无悔也。” 晋 陆机 《赴洛》诗之一:“抚膺解携手,永嘆结遗音。” 宋 文天祥 《跋崔丞相二帖》:“考引昔今,为之永嘆。” 清 陈梦雷 《抒哀赋》:“使慈母戚於重泉兮,严亲闻而永嘆。”
(2).长吟;咏叹。《史记·乐书》:“永叹之,淫液之,何也?”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永叹,淫液,歌迟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