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上方半堵壁,城中望之雪山白。
杨万里〔宋代〕《游蒲涧呈周帅蔡漕张舶》
胜日从公蒲涧游,万壑声满千崖秋。一径如蛇三百曲,绕尽山腹到山头。
穹岩千仞欹欲裂,仰看飞泉泻云窟。锵成环佩奏成琴,溅作珠玑霏作雪。
步穿危磴攀苍藤,忽上穹岩顶上行。人在半天泉在井,不敢下瞰惟闻声。
只怪前驱深不见,须臾却向前山转。海风吹袖万丈长,海水去人一弓远。
老僧云卧晏未兴,先遣长松夹道迎。小参古殿黄面老,不见旧日安期生。
景泰上方半堵壁,城中望之雪山白。却从景泰望城中,晓日楼台焕金碧。
君不见中流千金博一壶,不如游山饥时粥一盂。
金印系肘大如斗,不如游山倦时一杯酒。安期飞升今几年,祖龙不是不求仙。
至今年年七月二十五,倾城游人来访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景 jǐng/yǐng《國語辭典》
景 [ jǐng ]
名- 日光。《文选·张载·七哀诗二首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时光。《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怀杂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 可供玩赏的形色。如:「风景」、「山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
- 情况、境遇。如:「晚景凄凉」。宋·苏轼〈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红楼梦·第四六回》:「率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 戏剧中因布幕不同而画分的段落。如:「第一幕第三景」。
-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景差。
- 仰慕。如:「景仰」。《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 大。《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隋书·卷三·炀帝纪上》:「朕嗣膺景业,傍求雅训,有一弘益,钦若令典。」
景 [ yǐng ]
名- 物体的形影、阴影。《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同「影 」。
泰 tài《國語辭典》
泰 [ tài ]
形- 順適如意、命運亨通。如:「泰運」。
- 舒適、安樂。如:「福體康泰」、「國泰民安」。
- 奢侈。如:「驕泰」、「奢泰」。
- 暢通。如:「天地交泰」。
- 極。如:「泰西」。
- 甚。如:「泰過」。通「太」。
-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為天地交而二氣通之象。
- 泰國的簡稱。
上方 shàng fāng
(1).前面。《史记·滑稽列传禇少孙论》:“﹝臣﹞窃不逊让,復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编之於左……以附益上方 太史公 之三章。”
(2).古代阴阳五行家指东方和北方。《汉书·翼奉传》:“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姦邪,辰未主之。”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上方谓北与东也,阳气所萌生,故为上。”
(3).天上;上界。《云笈七籤》卷二二:“上方九天之上,清阳空虚之内,无色无象,无形无影。” 元 郑廷玉 《忍字记》楔子:“有上方贪狼星,乃是第十三尊罗汉,不听我佛讲经説法。”《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此物出於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清 朱彝尊 《一半儿·天竺》曲:“散花新雨上方尊,落叶疏鐘下界闻。”
(4).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 唐 解琬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瑞塔临初期,金舆幸上方。” 宋 孔武仲 《清凉寺》诗:“白寺荒湾略艤舟,携笻来作上方游。” 明 何景明 《自山家归寺》诗:“暝色延归路,云中见上方。” 潘飞声 《题孝耕崇效寺楸阴感旧图》诗:“南来弹指又沧桑,斜日疏鐘听上方。”
(5).上邦,大国。《西游记》第二八回:“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当小可的。”
(6).上级。 老舍 《四世同堂》七二:“他们以为她应当马上向上方报告,不应私自拿主意,放 高第 回家。”
(7).同“ 尚方 ”。 汉 代官署名,主管制造、储藏、供应帝王及皇宫中所用刀剑、衣食及日用玩好器物。《汉书·佞倖传·董贤》:“下至 贤 家僮僕皆受上赐,及武库禁兵,上方珍宝。”
(8).同“ 尚方 ”。泛指宫廷中主管膳食、方药的官署。《明史·徐阶传》:“帝察 阶 勤……召直 无逸殿 ,与大学士 张治 、 李本 俱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饌。”《红楼梦》第五七回:“彼时 贾母 又命将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各样上方秘制诸药,按方饮服。”
(9).上方剑的简称。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一怒安邦,提戈代上方。军威奋激人心痒,前旌未至声至往。” 清 陆次云 《圆圆传》:“时 闯 师将迫畿辅矣,帝急召 三桂 对平臺,锡蟒玉,赐上方,託重寄命,守 山海关 。”参见“ 上方剑 ”。 ——《漢語大詞典》
(2).古代阴阳五行家指东方和北方。《汉书·翼奉传》:“上方之情乐也,乐行姦邪,辰未主之。”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上方谓北与东也,阳气所萌生,故为上。”
(3).天上;上界。《云笈七籤》卷二二:“上方九天之上,清阳空虚之内,无色无象,无形无影。” 元 郑廷玉 《忍字记》楔子:“有上方贪狼星,乃是第十三尊罗汉,不听我佛讲经説法。”《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此物出於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清 朱彝尊 《一半儿·天竺》曲:“散花新雨上方尊,落叶疏鐘下界闻。”
(4).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 唐 解琬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瑞塔临初期,金舆幸上方。” 宋 孔武仲 《清凉寺》诗:“白寺荒湾略艤舟,携笻来作上方游。” 明 何景明 《自山家归寺》诗:“暝色延归路,云中见上方。” 潘飞声 《题孝耕崇效寺楸阴感旧图》诗:“南来弹指又沧桑,斜日疏鐘听上方。”
(5).上邦,大国。《西游记》第二八回:“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当小可的。”
(6).上级。 老舍 《四世同堂》七二:“他们以为她应当马上向上方报告,不应私自拿主意,放 高第 回家。”
(7).同“ 尚方 ”。 汉 代官署名,主管制造、储藏、供应帝王及皇宫中所用刀剑、衣食及日用玩好器物。《汉书·佞倖传·董贤》:“下至 贤 家僮僕皆受上赐,及武库禁兵,上方珍宝。”
(8).同“ 尚方 ”。泛指宫廷中主管膳食、方药的官署。《明史·徐阶传》:“帝察 阶 勤……召直 无逸殿 ,与大学士 张治 、 李本 俱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饌。”《红楼梦》第五七回:“彼时 贾母 又命将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各样上方秘制诸药,按方饮服。”
(9).上方剑的简称。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一怒安邦,提戈代上方。军威奋激人心痒,前旌未至声至往。” 清 陆次云 《圆圆传》:“时 闯 师将迫畿辅矣,帝急召 三桂 对平臺,锡蟒玉,赐上方,託重寄命,守 山海关 。”参见“ 上方剑 ”。 ——《漢語大詞典》
半堵
周礼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注钟磬者遍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半之者谓诸侯之卿大夫士也 ——《骈字类编》
壁 bì《國語辭典》
壁 [ bì ]
名- 墙垣。如:「铜墙铁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 器物或生物的组织,有维持保护的功用。如:「炉壁」、「胃壁」、「细胞壁」。
- 险峻陡峭的山石。如:「悬崖峭壁」。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军队驻守的营垒。如:「坚壁清野」、「壁垒分明」。《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汉书·卷一·高帝纪上》:「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 边、方面。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那壁姨姨,敢是赵盼儿么?」元·罗贯中《风云会·第四折》:「文官每这壁,武官每那壁,斟玉液,住金杯。」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最末宿,有星两颗。《孙子·火攻》:「发 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翼、轸也。」也称为「东壁」。
- 驻扎、驻屯。《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 像壁一样陡峭的。如:「壁立千仞」。
城中
唐 杜甫 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唐 王建 洛中张籍新居 最是城中闲静处,更回门向寺前开。
《韵府拾遗 东韵》:杜审言诗野兴城中𤼵朝英物外求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洛中张籍新居 最是城中闲静处,更回门向寺前开。
《韵府拾遗 东韵》:杜审言诗野兴城中𤼵朝英物外求 ——《骈字类编》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雪山 xuě shān
(1).积雪的山。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瑯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藏兵九地,置剑千家,雪山埋马,冰河陷车。” 唐 柳宗元 《行路难》诗之三:“美人四向迴明璫,雪山冰谷晞太阳。” 周赤萍 《在昆仑山中》:“太阳也露了脸,雪山反射出的银光闪漾着。”
(2).山名。原指 印度 北部 喜马拉雅 诸山,传说 释迦牟尼 成道前曾在此苦行。后借指佛教圣地或僧侣住地。《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 雪山 忍辱之草,天宫陁树之花,四照芬吐,五衢异色。” 唐 鲍溶 《怀惠明禅师》诗:“ 雪山 世界此凉夜,宝月独照琉璃宫。”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二折:“我我我,谢俺那 雪山 中无荣无辱的禪师。”
(3).山名。 祁连山 的别称。《后汉书·明帝纪》“ 竇固 破 呼衍王 於 天山 ” 唐 李贤 注:“ 天山 即 祁连山 ,一名 雪山 。”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四:“ 青海 长云暗 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 。”
(4).山名。 岷山 的主峰。在今 四川省 松潘县 南。 唐 杜甫 《古柏行》:“云来气接 巫峡 长,月出寒通 雪山 白。” 宋 范成大 《梦玉人引》词:“簫鼓生春,徧 锦城 如画, 雪山 无色。”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 雪山 嵯峨控西极,寒井阴光混开闢。”
(5).用雪堆成的山状物。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赏雪》:“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竝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翫。”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原指 印度 北部 喜马拉雅 诸山,传说 释迦牟尼 成道前曾在此苦行。后借指佛教圣地或僧侣住地。《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 雪山 忍辱之草,天宫陁树之花,四照芬吐,五衢异色。” 唐 鲍溶 《怀惠明禅师》诗:“ 雪山 世界此凉夜,宝月独照琉璃宫。”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二折:“我我我,谢俺那 雪山 中无荣无辱的禪师。”
(3).山名。 祁连山 的别称。《后汉书·明帝纪》“ 竇固 破 呼衍王 於 天山 ” 唐 李贤 注:“ 天山 即 祁连山 ,一名 雪山 。”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四:“ 青海 长云暗 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 。”
(4).山名。 岷山 的主峰。在今 四川省 松潘县 南。 唐 杜甫 《古柏行》:“云来气接 巫峡 长,月出寒通 雪山 白。” 宋 范成大 《梦玉人引》词:“簫鼓生春,徧 锦城 如画, 雪山 无色。”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 雪山 嵯峨控西极,寒井阴光混开闢。”
(5).用雪堆成的山状物。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赏雪》:“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竝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翫。” ——《漢語大詞典》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名-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 潔淨的。如:「潔白」。
-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 率直、誠實。如:「坦白」。
-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 錯誤的。如:「寫白字」。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一)之讀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