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老子 lǎo zi
(1).老年人自称。犹老夫。《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康 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晋书·庾亮传》:“老子於此处兴復不浅。”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水浒传》第二六回:“老子不曾有些礼数到都头家,却如何请老子吃酒?”
(2).对老年人的泛称。《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寧 ﹞因夜见 权 , 权 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3).父亲的俗称。《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 赵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5).相传为 春秋 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称 老耼 。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
(6).古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漢語大詞典》
(2).对老年人的泛称。《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寧 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寧 ﹞因夜见 权 , 权 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 曹操 )否?’” 唐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3).父亲的俗称。《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 南郑 ,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巴金 《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 赵 !”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5).相传为 春秋 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 李 名 耳 ,字 耼 ,故亦称 老耼 。著《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
(6).古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漢語大詞典》
寻花(尋花)xún huā
(1).出游赏花。 唐 白居易 《且游》诗:“弄水回船尾,寻花信马头。” 宋 梅尧臣 《永叔见索叙述》诗:“寻花不见人,前代公侯宅。”
(2).喻狎妓。《孽海花》第二二回:“这回三年服满,进京谢恩,因为与 庄稚燕 是世交兄弟,一到京,就住在他家里,只晓得寻花夕醉,挟弹晨游,过着快乐光阴。” ——《漢語大詞典》
(2).喻狎妓。《孽海花》第二二回:“这回三年服满,进京谢恩,因为与 庄稚燕 是世交兄弟,一到京,就住在他家里,只晓得寻花夕醉,挟弹晨游,过着快乐光阴。” ——《漢語大詞典》
第一 dì yī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傅 产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吕禄 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 赵王 。” 宋 苏轼 《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诗:“将军破贼自草檄,论诗説剑俱第一。”《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杜子春 ﹞急鬆鬆跟着老者径到西廊下第一间房内,开了壁橱,取出银子。”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常以正月、二月预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粪火软,无此二患。”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幸公虚心以听,务以 翰峰 先生为念, 翰峰 在日,与公第一相爱,如僕旁人耳,僕知公必念之极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 中国 第一要他多。” ——《漢語大詞典》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常以正月、二月预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粪火软,无此二患。”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幸公虚心以听,务以 翰峰 先生为念, 翰峰 在日,与公第一相爱,如僕旁人耳,僕知公必念之极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 中国 第一要他多。” ——《漢語大詞典》
番 fān/pān《國語辭典》
番 [ fān ]
名- 旧时对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的称呼。如:「土番」、「红毛番」。
- 旧称轮流接替的职务。《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分系诸卫,更番上下,以实京师。」《新唐书·卷一二六·杜暹传》:「暹率当番卫士缮三宫城,浚池,督役不少懈。」
- 量词:➊ 计算次数的单位。相当于「回」、「次」。如:「三番两次」、「思考一番」、「白费一番苦心」。《南史·卷三二·张敷传》:「父邵使士南阳宗少文谈系象,往复数番。」宋·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词:「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➋ 计算倍数的单位。如:「连续几天的涨停板,使他持有的股票价值翻两番。」
- 外国的、外族的。如:「番邦」、「番船」、「番茄」、「番椒」、「番薯」。
番 [ pó ]
名- 姓。如西汉有番系,东汉有番辰。
番 [ pān ]
- 参见「番禺县 」条。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恐 kǒng《國語辭典》
恐 [ kǒng ]
动- 害怕、畏惧。如:「惊恐」、「惶恐」、「争先恐后」、「有恃无恐」。《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威胁、使害怕。如:「恐吓」。《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 大概、或者。表疑虑不定的语气。如:「恐怕」、「恐未必如此」。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吴儿(吴兒)wú ér
(1). 吴 地少年。《晋书·隐逸传·夏统》:“ 充 ( 贾充 )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 宋 梅尧臣 《陪泛西湖》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 元 萨都剌 《和王本中直台书事》诗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
(2).对 吴 人的蔑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 吴人 ”。参见“ 吴子 ”。 ——《漢語大詞典》
(2).对 吴 人的蔑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 吴人 ”。参见“ 吴子 ”。 ——《漢語大詞典》
觉 ( 覺 ) jué/jiào
觉 [ jué ]
-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知~。触~。视~。~察。
- 睡醒;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睡了一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