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忙人 máng rén
忙碌的人。 唐 白居易 《闲意》诗:“渐老渐諳閒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 唐 韩偓 《闲兴》诗:“忙人常扰扰,安得心和平。”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五:“这怎么好啊!你们都是忙人,还来帮我们搬家。”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扰扰(擾擾)rǎo rǎo
纷乱貌;烦乱貌。《国语·晋语六》:“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列子·周穆王》:“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 唐 武元衡 《南徐别业早春有怀》诗:“生涯扰扰竟何成,自爱深居隐姓名。” 宋 苏轼 《荆州》诗之四:“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鰕。”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名-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和平(龢平)hé píng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