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雨中有泪亦凄惨,月下无人更清淑。

林正大宋代〕《括满江红

为忆当时,沉醉里、青楼弄月。闲想像、绣帏珠箔,魂飞心折。羞向姮娥谈旧事,几经三五盈还缺。望翠眉、蝉鬓一天涯,伤离别。
寻作梦,巫云结。流别泪,湘江咽。对花深两岸,忽添悲切。试与含愁弹绿绮,知音不遇弦空绝。忽窗前、一夜寄想思,梅花发。
东坡海棠(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其贵也。):江城地D5CE蕃草木,只有梅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当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惨,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然绝艳照衰朽,欢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雨中凄惨月下无人清淑

雨中
唐 王维 秋夜独坐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唐 杜甫 秋雨叹三首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唐 卢纶 送李缃 为问西来雨中客,空山几处是前程。
唐 李端 荆门歌送兄赴夔州 今朝拜首临欲别,遥忆荆门雨中发。
唐 孟郊 江邑春霖奉赠陈侍御 江上花木冻,雨中零落春。
唐 王建 看石楠花 留得行人忘却归,雨中须是石楠枝。
唐 贯休 春晚桐江上闲望作 沙鸟似云钟外去,汀花如火雨中开。
《韵府拾遗 东韵》:王维诗雨中春树万人家郑巢诗绿云天外鹤红树雨中蝉温庭筠诗林果雨中拾  ——《骈字类编》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1. 「泪 」的异体字。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凄惨(凄慘)qī cǎn
(1).悲惨;悲痛。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四》:“故服絺络之凉者,不苦盛暑之鬱懊;袭狐狢之煖者,不忧至寒之悽惨。”《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却説 桓公 尸在牀上,日久无人照顾……﹝众人﹞见虫攒尸骨,无不悽惨。”
(2).谓凄凉或凄凉沉痛。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二六:“萧条亭障远,悽惨风尘多。” 清 梅曾亮 《王惠川墓志铭》:“其诗悽惨幽邃,虽小物必有所指,而用思至精,世俗人莫能知也。”
凄凉悲惨。《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王荆公 ﹞索镜自照,只见鬚髮俱白,两目皆肿。心下凄惨,自己忧恚所致。”
凄凉悲惨。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向夜月明凄惨处,一泓寒碧锁澄寥。”《歧路灯》第九四回:“这 季刺史 满心凄惨,眼中双泪直流,也顾不得失仪。”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女人的手不动了,她直直地瞪大眼睛瞅着 道静 ,木然的没有表情的神情,反而比哀哭更凄惨。”  ——《漢語大詞典》
月下 yuè xià
(1).月光之下。 南朝 梁武帝 《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 韦庄 《捣练篇》:“临风縹緲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 文同 《莲赋》:“张翠帷於月下兮,列綵仗於烟际。” 元 刘因 《采石图》诗:“平生曾有 金陵 梦,似记扁舟月下归。” 清 阮大铖 《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
(2).指月下老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月下传言,多蒙作伐,堂前醮酒,权作主婚。”参见“ 月下老人 ”。  ——《漢語大詞典》
无人(無人)wú rén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清淑 qīng shū
(1).清和。 唐 韩愈 《送廖道士序》:“ 衡山 之神既灵,而 郴 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气,蛇蟺扶舆,磅礴而鬱积。” 宋 范成大 《邵阳口路粗恶积雨馀泞难行》诗:“不知清淑气,果復曾鬱积。” 清 黄宗羲 《永乐寺碑记》:“天地间清淑之气,山水文章,交光互映。”
(2).清美,秀美。 宋 苏轼 《寓居定惠院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雨中有泪亦悽愴,月下无人更清淑。” 明 刘基 《满庭芳·二月十一日寿石末公》词:“乾坤清淑,为瑞在扶舆。” 清 龚自珍 《与人笺》五:“海宇平康,山川清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