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

纳兰性德清代〕《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重阳前三淡妆素服执手哽咽

丁 dīng/zhēng《國語辭典》

丁 [ dīng ]

  1. 天干的第四位。
  2. 排列次序的等第。在甲、乙、丙之後,表示第四級,或較差的等級。
  3. 成年男子。如:「壯丁」、「男丁」、「單丁」。
  4. 人、人口。如:「添丁」、「幫丁」、「人丁單薄」。《南史·卷三三·何承天傳 》 :「計丁課仗,勿使有闕。」
  5. 僕役,或指從事某些勞動或職業的人。如:「園丁」、「庖丁」、「家丁」。
  6. 方形的小塊。如:「雞丁」、「肉丁」、「補丁」、「將小黃瓜切丁。」
  7. 姓。如漢代有丁令威,清代有丁汝昌。
  1. 當、遭逢。如:「丁憂」、「丁外艱」、「丁內艱」。
  1. 壯盛的。如:「丁年」。
  2. 極少的、極小的。如:「他的身子還很硬朗,一丁點兒毛病都沒有。」

丁 [ zhēng ]

  1. 參見「丁丁 」條。
巳 sì《國語辭典》

巳 [ sì ]

  1. 地支的第六位。
  2. 時辰名。約當早晨九點到十一點。
重阳(重陽)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前三
宋 苏轼 赠清凉寺和长老 问禅不契前三语,施佛空留丈六身。  ——《骈字类编》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梦 ( 夢 ) mèng
梦 [ mèng ]
  1. 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
  2. 做梦:~见。
  3. 比喻幻想或愿望:~想。
亡 wáng/wú《國語辭典》

亡 [ wáng ]

  1. 逃跑。如:「流亡」、「逃亡」。《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2. 失去。如:「亡羊补牢」。《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3. 死去。如:「死亡」、「伤亡」。
  4. 消灭。如:「灭亡」、「败亡」。《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5. 外出不在。《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聊斋志异·卷一○·真生》:「明日,往投刺,适值其亡,凡三谒,皆不遇。」
  6. 忘记。汉·王充《论衡·语增》:「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唐·戴叔伦〈南野〉诗:「身勚竟亡疲,团团欣在目。」通「忘」。
  1.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末所愤愤者,亡亲坟垄未成。」

亡 [ wú ]

  1. 没有。《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唐·韩愈〈进学解〉:「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同「无 」。
妇 ( 婦 ) fù
妇 [ fù ]
  1. 已婚的女子:~人。少(shào )~。
  2. 妻,与“”相对:夫~。
  3. 儿媳:~姑(婆媳)。媳~。
  4. 泛指女性:~女。~孺(妇女儿童)。~幼。
淡妆(淡粧)dàn zhuāng
见“ 淡粧 ”。
亦作“ 淡妆 ”。 淡素的妆饰。 唐 曹邺 《梅妃传》:“妃善属文,自比 谢 女,淡粧雅服,而姿态明秀,不可描画。” 宋 晏殊 《菩萨蛮》词:“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越旦,则姬淡粧至,求謁吾母太恭人。” 茅盾 《子夜》二:“尚在 雷参谋 脑膜上粘着的 吴少奶奶 淡妆的影子也立刻消失了。”  ——《漢語大詞典》
素服 sù fú
(1).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礼记·郊特牲》:“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 郑玄 注:“素服,衣裳皆素。”《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 诈詔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 鄩 曰:‘降将未受 梁王 宽释之命,安敢乘马衣裘乎!’乃素服乘驴至 大梁 。” 胡三省 注:“素服,囚服也。” 明 方孝孺 《云敞赞》:“后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代父赎罪》:“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诣闕请罪。”
(2).本色或白色的衣服。日常穿的便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然而一变之后,遂不可改,他如藩、臬臺与按臣本寮友,今以素服行半属礼,参、游亦方面重寄,今叩头披执,与卒校无异。”《西游记》第五三回:“那真仙……急起身,下了琴牀,脱了素服,换上道衣。”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上·胡承业》:“内一姬素服淡粧,尤娟秀。”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两妇年皆四十许,淡妆素服,丰韵幽嫺。”  ——《漢語大詞典》
执手(執手)zhí shǒu
(1).犹握手;拉手。《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郑玄 笺:“言执手者,思望之甚也。” 宋 柳永 《雨霖铃》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清 吴伟业 《别维夏》诗:“正逢漉酒登高会,执手西风叹落暉。”
(2).亦称“ 执手礼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相见时的一种礼节。《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 延宗 见士卒,皆亲执手陈辞,自称名,流涕呜噎。”《北史·可朱浑元传》:“ 元 至,﹝ 神武 ﹞引见执手。后拜 并州 刺史。”《辽史·国语解》:“执手礼:将帅有克敌功,上亲执手慰劳;若将在军,则遣人代行执手礼。优遇之意。”
(3).犹拱手。《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説罢,便向姑娘执手鞠躬行了半礼。”  ——《漢語大詞典》
哽咽 gěng yè
食物堵塞喉咙不能咽下。 汉 王充 《论衡·效力》:“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嚥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临餐困於哽咽,烦寃毒於酸嘶。”
悲叹气塞,泣不成声。《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宋 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词:“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李承祖 喉间哽咽,答应不出,点头涕泣而去。” 萧乾 《美国点滴·桥梁》:“当她放起《松花江上》时,一位来自 台湾 的中年作家在客厅的一角哽咽起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