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百里 bǎi lǐ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漢語大詞典》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漢語大詞典》
镜湖(鏡湖)jìng hú
古代 长江 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 浙江 绍兴 会稽山 北麓。 东汉 永和 五年(公元140年)在 会稽 太守 马臻 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 唐 李白 《越女词》之五:“ 镜湖 水如月, 耶溪 女如雪。” 宋 苏轼 《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 镜湖 勅赐老 江 东,未似西归 玉局 翁。” 清 陈维嵩 《鹧鸪天·秋日拨闷作》词:“一派凉秋,似 镜湖 ,西风萧瑟雁啣芦。” ——《漢語大詞典》
山顶(山頂)shān dǐng
山的最高处。《尔雅·释山》:“山顶,冢。” 郭璞 注:“山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其山复涧重岭,敧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 唐 刘商 《金井歌》:“瑞雪不散抱层岭,阳谷霞光射山顶。”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翻过山顶,望见新郎的家了。” ——《漢語大詞典》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旦暮 dàn mù
亦作“ 旦莫 ”。
(1).白天与晚上;清早与黄昏。《墨子·经说上》:“久,古今旦莫。宇,东西家南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春採者,必须长梯高杌,数人一树,还条復枝,务令浄尽;要欲旦暮,而避热时。”
(2).朝夕。谓整日。《国语·齐语》:“旦暮从事,施於四方。” 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 元 马子振 《鹦鹉曲·和白无咎韵》:“巍峨峯顶移家住,旦暮见、上下樵父。”
(3).早晚。喻短时间内。《庄子·齐物论》:“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 赵 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 赵 ,必移兵先击之。” 宋 叶适 《母杜氏墓志》:“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 章炳麟 《印度人之论国粹》:“求大同於百年以后,而不为旦莫计者,斯则为不知务耳。” 叶圣陶 《穷愁》:“俄思一月期犹遥,阿母飱餐,则旦暮间事,必弗能缺,吾且舍远谋邇耳。” ——《漢語大詞典》
(1).白天与晚上;清早与黄昏。《墨子·经说上》:“久,古今旦莫。宇,东西家南北。”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春採者,必须长梯高杌,数人一树,还条復枝,务令浄尽;要欲旦暮,而避热时。”
(2).朝夕。谓整日。《国语·齐语》:“旦暮从事,施於四方。” 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 元 马子振 《鹦鹉曲·和白无咎韵》:“巍峨峯顶移家住,旦暮见、上下樵父。”
(3).早晚。喻短时间内。《庄子·齐物论》:“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 赵 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 赵 ,必移兵先击之。” 宋 叶适 《母杜氏墓志》:“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 章炳麟 《印度人之论国粹》:“求大同於百年以后,而不为旦莫计者,斯则为不知务耳。” 叶圣陶 《穷愁》:“俄思一月期犹遥,阿母飱餐,则旦暮间事,必弗能缺,吾且舍远谋邇耳。” ——《漢語大詞典》
云烟(雲煙)yún yān
亦作“ 云烟 ”。
(1).云雾,烟雾。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宫陛多巢穴,城闕生云烟。”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四折:“对着这烟波渔父国,还想起风雪酒家天,见了些靄靄云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六:“远望一角海岸,白沙青浪映着朝日,云烟缭绕,好似拥出一片 亚洲 大陆的朝气。”
(2).比喻众多。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3).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宋 辛弃疾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词:“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明 吴承恩 《贺留翁太丈七十寿词》:“及夫世事改矣,夙心灰矣,目前万幻付之云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三:“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荆宜施鹤光复记附录》:“虽得万乘卿相, 邓氏 铜山,亦不过 邯郸 一梦,顷刻化作云烟。”
(4).比喻松林。 唐 张祜 《题小松》诗:“何处劚云烟,新移此馆前。” 宋 陆游 《庄器之作招隐阁项平父诸人赋诗予亦继作》:“一窗萝月禁春瘦,万壑松风撼昼眠。我亦尚嫌林谷浅,因君更拟劚云烟。”
(5).比喻挥洒自如的墨迹。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 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宋 苏轼 《次韵答满思复》:“纸落云烟供醉后,诗成珠玉看朝还。” 元 刘因 《米元章〈云烟迭嶂图〉》诗之一:“苦心只办云烟好,不救人呼作 米狂 。” ——《漢語大詞典》
(1).云雾,烟雾。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宫陛多巢穴,城闕生云烟。”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四折:“对着这烟波渔父国,还想起风雪酒家天,见了些靄靄云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六:“远望一角海岸,白沙青浪映着朝日,云烟缭绕,好似拥出一片 亚洲 大陆的朝气。”
(2).比喻众多。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3).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宋 辛弃疾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词:“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明 吴承恩 《贺留翁太丈七十寿词》:“及夫世事改矣,夙心灰矣,目前万幻付之云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三:“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荆宜施鹤光复记附录》:“虽得万乘卿相, 邓氏 铜山,亦不过 邯郸 一梦,顷刻化作云烟。”
(4).比喻松林。 唐 张祜 《题小松》诗:“何处劚云烟,新移此馆前。” 宋 陆游 《庄器之作招隐阁项平父诸人赋诗予亦继作》:“一窗萝月禁春瘦,万壑松风撼昼眠。我亦尚嫌林谷浅,因君更拟劚云烟。”
(5).比喻挥洒自如的墨迹。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 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宋 苏轼 《次韵答满思复》:“纸落云烟供醉后,诗成珠玉看朝还。” 元 刘因 《米元章〈云烟迭嶂图〉》诗之一:“苦心只办云烟好,不救人呼作 米狂 。” ——《漢語大詞典》
浮气(浮氣)fú qì
(1).谓浮游的云雾。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庄子》云‘野马也,尘埃也’……‘野马’乃田野閒浮气耳,远望如羣马,又如水波。”
(2).谓浮躁轻率。 汉 贾谊 《新书·傅职》:“教之《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新光》中作者皆少年,往往粗心浮气,傲然陵人,势所难免。” 沙汀 《淘金记》十:“﹝ 白酱丹 ﹞讨厌他的浮气和他的自以为了不起。” ——《漢語大詞典》
(2).谓浮躁轻率。 汉 贾谊 《新书·傅职》:“教之《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新光》中作者皆少年,往往粗心浮气,傲然陵人,势所难免。” 沙汀 《淘金记》十:“﹝ 白酱丹 ﹞讨厌他的浮气和他的自以为了不起。” ——《漢語大詞典》
象 xiàng《國語辭典》
象 [ xiàng ]
名- 动物名。哺乳纲长鼻目。力强,性温驯。皮厚,毛少,耳大,鼻长圆筒状,能伸卷自如,有一对长门牙自口伸出。产于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现生存者有非洲象与亚洲象二种,前者凶野难驯,后者则温驯。俗称为「大象」。
- 形状、样子、状态。如:「景象」、「图象」、「天象」、「气象」。
- 法令、法律。《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
- 《易经》十翼之一。参见「象传 」条。
- 古代一种执干戈作击刺状的舞蹈。《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汉·郑玄·笺:「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 姓。如秦代有象武。
- 相似。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通「像」。
- 摹拟、效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