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志士无苟取,炳然昭性天。

沈周明代〕《钟离意不拜赐张恢赃珠

清川弗纳浊,方枘不纳圆。简珠虽云宝,秽得名莫全。

临恩所不拜,戒饮惩盗泉。志士无苟取,炳然昭性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志士炳然性天

志士 zhì shì
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 唐 雍裕之 《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元 刘诜 《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 丁西林 《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苟 gǒu《國語辭典》

苟 [ gǒu ]

  1. 姑且、暂且。如:「苟同」、「苟安」、「苟延残喘」。《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1. 随便、草率。如:「一丝不苟」。
  1. 如果、假设。《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2. 乃、才。《楚辞·屈原·离骚》:「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1. 姓。如汉代有苟参。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1.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3.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4.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5.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6.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7.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1.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炳然 bǐng rán
(1).明显貌;明白貌。《汉书·刘向传》:“﹝陛下﹞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 唐 孙樵 《与友人论文书》:“焕然如日月之经天,炳然如虎豹之异犬羊也。” 明 张居正 《跋〈叶母还金传〉》:“还金至小节,非 叶母 母仪妇训之炳然者,而士大夫咸极称之。”
(2).光明貌。 宋 苏轼 《谢孙舍人启》:“穆如清风,草木皆靡;炳然白日,霰雪自消。”  ——《漢語大詞典》
昭 zhāo《國語辭典》

昭 [ zhāo ]

  1. 明亮、光明。《詩經·大雅·抑》:「昊天孔昭,我生靡樂。」
  2. 明顯的。如:「天理昭昭」。
  1. 光線。《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
  2. 古代祖先宗廟的排列次序。始祖廟居中,左為昭,右為穆。《左傳·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3.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昭奚恤。
  1. 顯揚、使彰明。《左傳·定公四年》:「以昭周公之明德。」《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性天 xìng tiān
(1).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语本《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隶续·汉冀州从事郭君碑》:“资於父母,忠以事君,性天自然。”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序》:“闻见虽稍广,性天不灵,随即废忘。”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之诗与乐也。”
(2).指人性和天命。为理学研讨的命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方辨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