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采采(採採)cǎi cǎi
犹言采了又采。 南朝 齐 陶功曹 《采菱曲》:“採採詎盈匊,还望空延佇。”匊,一本作“ 掬 ”。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漢語大詞典》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漢語大詞典》
山木 shān mù
(1).山中的树木。《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鱼盐蜃蛤,弗加於海。” 南朝 宋 谢灵运 《过瞿溪山僧》诗:“钻燧断山木,掩岸墐万户。” 唐 白居易 《自题小草亭》诗:“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
(2).古歌名。《文选·江淹〈恨赋〉》:“若乃 赵王 既虏,迁於房陵。” 李善 注引《淮南子》:“ 赵王 迁流 房陵 ,思故乡,作《山木》之呕,闻者莫不陨涕。” 清 钱谦益 《〈梅村先生诗集〉序》:“夫所谓不学而能者,《三侯》、《垓下》、《沧浪》、《山木》,如天鼓谷音,称心而衝口者是也。”参阅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十》。 ——《漢語大詞典》
(2).古歌名。《文选·江淹〈恨赋〉》:“若乃 赵王 既虏,迁於房陵。” 李善 注引《淮南子》:“ 赵王 迁流 房陵 ,思故乡,作《山木》之呕,闻者莫不陨涕。” 清 钱谦益 《〈梅村先生诗集〉序》:“夫所谓不学而能者,《三侯》、《垓下》、《沧浪》、《山木》,如天鼓谷音,称心而衝口者是也。”参阅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十》。 ——《漢語大詞典》
凌虚(淩虚)líng xū
升于空际。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华阁缘云,飞陛凌虚,俯眺流星,仰观八隅。”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仙舟上天》:“仰空寓目,见一舟凌虚直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九鲤湖日记》:“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凌虚,无与为对。”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三:“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
淩虚:升向高空或高高地在空中。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建三臺於前处,飘飞陛以凌虚。”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剔腹背无益之毛,揽六翮凌虚之用。” 清 黄遵宪 《大阪》诗:“江山入眼花光媚,楼阁凌虚海气豪。” ——《漢語大詞典》
淩虚:升向高空或高高地在空中。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建三臺於前处,飘飞陛以凌虚。”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剔腹背无益之毛,揽六翮凌虚之用。” 清 黄遵宪 《大阪》诗:“江山入眼花光媚,楼阁凌虚海气豪。” ——《漢語大詞典》
上征 shàng zhēng
(1).上升。《楚辞·离骚》:“駟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飞陛揭孽,缘云上征。” 明 乌斯道 《泽畔》诗:“上征天无风,远游橐无金。”
(2).引申为向前发展。 鲁迅 《坟·人之历史》:“虽后世学人,或更上征而无底极,然十九世纪末之言进化者,固已大就于斯人矣。”
(3).谓溯流而上。 汉 冯衍 《显志赋》:“浮 江河 而入海兮,泝 淮 济 而上征。” 唐 李白 《丁都护歌》:“ 云阳 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4).指 春秋 时 吴 、 越 、 楚 诸国征伐中原各诸侯国。《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宋 、 郑 、 鲁 、 卫 、 陈 、 蔡 执玉之君皆入朝。”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向前发展。 鲁迅 《坟·人之历史》:“虽后世学人,或更上征而无底极,然十九世纪末之言进化者,固已大就于斯人矣。”
(3).谓溯流而上。 汉 冯衍 《显志赋》:“浮 江河 而入海兮,泝 淮 济 而上征。” 唐 李白 《丁都护歌》:“ 云阳 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4).指 春秋 时 吴 、 越 、 楚 诸国征伐中原各诸侯国。《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宋 、 郑 、 鲁 、 卫 、 陈 、 蔡 执玉之君皆入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