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薄言追之,左右绥之。

佚名先秦〕《有客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薄言左右

薄言 bó yán
(1).急急忙忙。《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高亨 注:“薄,急急忙忙。言,读为焉或然。”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一:“尽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唐 刘禹锡 《送李策秀才还湖南》诗:“忽被戒羸驂,薄言事南征。” 清 方文 《王雷臣待御招同沉仲连李叔则喜而作歌》:“我謁 王公 霜气肃,适有三贤先在屋。薄言取酒御风寒,涓滴纔濡春满腹。”一说为助词。见 清 刘淇 《助字辨略》卷五。
(2).浅薄的话。多用作谦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酒失》:“鬢髮班白,幸逢推荐,恩命垂至,自貽颠危,昏昏薄言,罔知攸处。” 宋 梅尧臣 《送王判官同提点坑冶》诗:“聊此陈薄言,忉怛不能重。”  ——《漢語大詞典》
追 zhuī/duī《國語辭典》

追 [ zhuī ]

  1. 跟在后面或由后面赶上去。如:「追随」、「追赶」、「急起直追」。
  2. 事后补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 寻求、索还。如:「追赃」、「追债」。
  4. 恋爱求偶。如:「他追张小姐追了三年,终于得偿夙愿,结为连理。」
  1. 回溯己往。如:「追悼」、「追忆」、「追念」。

追 [ duī ]

  1. 钟纽。《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汉·赵岐·注:「追,钟钮也。钮磨啮处深矣。蠡,欲绝之貌也。」
  1. 雕、雕琢。《诗经·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汉·郑玄·注:「追,犹治也。」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左右 zuǒ yòu
(1).帮助;辅佐。《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孔颖达 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国语·晋语四》:“此三人者,实左右之。”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 清 刘大櫆 《程孺人传》:“ 吴 君竭力以养其兄嫂,抚其兄之子,延师教督,而孺人常左右之。”
(2).袒护;保护。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君观吾方略、士众,足辨(办) 郭多 不? 多 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林复》:“有告监文思院 常良孙 赃墨事,朝廷下之 临安 狱,久不得其情,上意谓京尹左右之;尹不自安。” 清 戴名世 《程之藩传》:“ 鸣球 濒行属巡抚 宋一鹤 、巡按 汪承詔 斥逐之。两人不肯,且为左右之甚力。”
(3).支配;控制。《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以 楚 师伐 齐 ,取 穀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杜预 注:“左右,谓进退在己。”《国语·越语上》:“寡君帅 越国 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韦昭 注:“左右,在君所用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 本 ( 周本 )已昏耄,不知时变,皆其子 祚 左右其事。” 李大钊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
(4).分辩或论断其高低、优劣。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於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择。” 宋 文天祥 《刘定伯墓志铭》:“或不约经造,至则善为言谭,名理蠭出。意所左右,辩者不可詰。”
(5).左面和右面。《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御史再三推辞,定要傍坐,只得左右相对。”
(6).附近;两旁。《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 人逐之,左右角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頽基焉。”
(7).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 汉 王充 《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生携 鶯 宵奔 蒲州 ,时二更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钱玄同》:“他大约十日左右总可到。”
(8).犹言向背。《后汉书·郅恽传》:“ 惲 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 李贤 注:“左右犹向背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方乱事之初作也,叛者不过工程等三营,其餘马步砲各营并怀观望,意将伺动静,以为左右。”
(9).身边。《诗·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方书、《本草》恒置左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前定》:“又在 萧中道 者,日侍左右。忽得罪,黜为外郡监。”
(10).近臣;侍从。《左传·宣公二十年》:“﹝ 楚子 ﹞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北史·尧君素传》:“ 煬帝 为 晋王 时, 君素 为左右。”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一折:“离了官房没了倚靠,絶了左右没了牙爪。”《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知县大怒,教左右执下庙官送狱勘罪。”
(11).将帅和车右。《左传·成公十六年》:“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 杜预 注:“左,将帅。右,车右。”
(12).不直称对方,而称其执事者,表示尊敬。 战国 乐毅 《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史记·张仪列传》:“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於左右。” 唐 无名氏 《秀师言记》:“小僧有情曲,欲陈露左右。”
(13).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僕终已不得舒愤懣以晓左右。” 清 恽敬 《与赵石农书》:“前送马圉人回州,曾有书奉谢,并陈一切,想达左右。”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季黻 君左右。”
(14).各方面。《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嗣源 危殆者数四,赖宣徽使 李绍宏 左右营护,以是得全。”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事姑之礼,左右无违。”
(15).反正;横竖。 元 无名氏 《争报恩》楔子:“左右这里无有外人,喒两个慢慢的吃。”《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一不做,二不休,左右是歹了。”《红楼梦》第一一三回:“左右我们丫头们更算不得什么了!” 浩然 《艳阳天》第三章:“眼下 东山坞 的人,还能说旁的事情?左右都是分麦子。”  ——《漢語大詞典》
绥 ( 綏 ) suí
绥 [ suí ]
  1. 安抚:~抚。~远。~集(安抚和笼络)。~靖(安抚使平静)。
  2. 安好:顺颂台~(旧时书信用语)。
  3. 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4. 古代的旌旗和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