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拟 ( 擬 ) nǐ
拟 [ nǐ ]
- 打算:~去信联系。~议。
- 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定(➊起草制定;➋揣测断定)。~订。草~。
- 仿照:~古之作。~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借 jiè《國語辭典》
借 [ jiè ]
动- 暂时向人告贷财物。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
- 把财物暂时给他人使用。如:「这支笔借你用一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
- 赞许。《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 假托、利用。如:「借刀杀人」、「借题发挥」。
- 帮助。《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 倚靠、凭借。如:「借重」、「借助」。
- 假使、假设。唐·元稹〈遣病〉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寒潭 hán tán
寒凉的水潭。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许地山 《鬼赞》:“有一次,我独自在空山里走,除远处寒潭的鱼跃出水声略可听见以外,其余种种,都被月下的冷露幽闭住。” ——《漢語大詞典》
垂钓(垂釣)chuí diào
垂竿钓鱼。 汉 严忌 《哀时命》:“下垂钓於谿谷兮,上要求於僊者。”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诗:“隣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碧野 《富春江畔·钓鱼台》:“遥想当年, 严子陵 在 钓鱼台 上垂钓,鲥鱼肥鲜。”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恐 kǒng《國語辭典》
恐 [ kǒng ]
动- 害怕、畏惧。如:「惊恐」、「惶恐」、「争先恐后」、「有恃无恐」。《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威胁、使害怕。如:「恐吓」。《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 大概、或者。表疑虑不定的语气。如:「恐怕」、「恐未必如此」。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鸥鸟(鸥鸟)
唐 李建勋 送人 愁看挂帆处,鸥鸟共迟迟。
宋 梅尧臣 送马廷评之馀姚 近邑逢鸥鸟,先应避画桡。
宋 欧阳修 龙门泛舟晚向香山 忘机下鸥鸟,至乐玩游鯈。
元 袁士元 和江亭纳凉 笑摘藕花娇欲语,细看鸥鸟淡忘情。 ——《骈字类编》
宋 梅尧臣 送马廷评之馀姚 近邑逢鸥鸟,先应避画桡。
宋 欧阳修 龙门泛舟晚向香山 忘机下鸥鸟,至乐玩游鯈。
元 袁士元 和江亭纳凉 笑摘藕花娇欲语,细看鸥鸟淡忘情。 ——《骈字类编》
相猜 xiāng cāi
互相猜测;彼此猜疑。 唐 杜甫 《三绝句》之二:“门外鸕鷀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四贤从祀》:“ 沈 ( 沈鲤 )遂疑揆地故抑其言,怏怏见於辞色,相猜自此始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黄 ( 黄生 )实告以情,因相猜为神。” ——《漢語大詞典》
不肯 bù kěn
不同意;不接受。《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漢語大詞典》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动-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动-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名-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青纶(青綸)qīng lún
(1).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虎章之服。” 李贤 注引《说文》:“纶,青丝綬也。” 宋 陈师道 《甲亭》诗:“早知乘下泽,不再结青纶。”
(2).借指高官。 宋 沈辽 《寄才仲》诗:“公子负文华,少年成青纶。”
即纶布、昆布。海藻类植物。《文选·郭璞〈江赋〉》:“青纶竞纠,縟组争映。” 李善 注引《尔雅》:“纶,似纶;组,似组。 东海 有之。” 刘良 注:“青纶、縟组,二草名,皆有彩色。” 南朝 梁 萧子云 《玄圃园讲赋》:“漂青纶之蓑折,荡碧组之鬖髿。”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高官。 宋 沈辽 《寄才仲》诗:“公子负文华,少年成青纶。”
即纶布、昆布。海藻类植物。《文选·郭璞〈江赋〉》:“青纶竞纠,縟组争映。” 李善 注引《尔雅》:“纶,似纶;组,似组。 东海 有之。” 刘良 注:“青纶、縟组,二草名,皆有彩色。” 南朝 梁 萧子云 《玄圃园讲赋》:“漂青纶之蓑折,荡碧组之鬖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