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

王建唐代〕《元日早朝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清。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
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
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
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
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裴回庆云铮铮

裴回 péi huí
亦作“裵回”。
(1).彷徨。徘徊不进貌。《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产 不知 吕禄 已去北军,迺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裵回往来。”参见“ 徘徊 ”。
(2).徐行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楚王 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参见“ 徘徊 ”。
(3).留恋。 唐 贾至 《送夏侯子之江夏》诗:“留欢一杯酒,欲别復裴回。”参见“ 徘徊 ”。  ——《漢語大詞典》
庆云(慶雲)qìng yún
(1).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列子·汤问》:“庆云浮,甘露降。”《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萧轮囷,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见了祥瑞一十二种…… 河 出图, 洛 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 黄河 清。”
(2).喻显位。《楚辞·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抑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 王逸 注:“庆云,喻尊显也。”
(3).喻君上或长辈。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文选·潘岳〈寡妇赋〉》:“承庆云之光覆,荷君子之惠渥。” 李善 注:“庆云,喻父母也。”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竽 yú《國語辭典》

竽 [ yú ]

  1. 乐器名。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形似笙而较大,三六管,后减至二三管。《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吹竽、笙……管。」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
磬 qìng《國語辭典》

磬 [ qìng ]

  1. 乐器名:➊ ​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可悬挂在架上。数量不一,有单一的特磬,也有成组排列的编磬。➋ ​寺观礼佛时所敲的铜制乐器。中空,形状像钵。僧人敲击用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铮铮(錚錚)zhēng zhēng
(1).象声词。常形容金、玉等物的撞击声。《南齐书·祥瑞志》:“其东忽有声錚錚,又掘得泉,沸涌若浪。”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五絃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復錚錚。”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猛按着腰间霜刃,发於新硎,问何年遇事,錚錚感奋。”《花城》1981年第2期:“忽的听见外面响起铮铮的脚步声。”
(2).比喻坚贞、刚强。《后汉书·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錚錚,佣中佼佼者也。” 李贤 注:“《説文》曰:‘錚錚,金也。’铁之錚錚,言微有刚利也。”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丙:“ 董昌 称僭,杀□官 李韜 , 施从实 、 竇鄞 皆强諫,不听, 韜 最錚錚。” 明 无心子 《金雀记·临任》:“錚錚守贞,拚投崖,遇救仗彼神灵。” 吴晗 《灯下集·论海瑞》:“ 海刚峰 不怕死,不要钱,真是铮铮一汉子!”
(3).比喻声名显赫,才华出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洛中 錚錚 冯惠卿 ,名 蓀 ,是 播 子。”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端》:“诗更高雅,于才子中名响錚錚。” 鲁迅 《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还组织了‘火花’的团体,有当时铮铮的革命家一百人至一百五十人的‘火花’派。”
(4).比喻言词刚劲有力。 清 李绍城 《〈泛湖偶记〉跋》:“观丽人錚錚数语,亦可谓发乎情止乎礼义者矣。”《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改造中国与世界’,七字铮铮天与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