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星月相逢现此身,自然无迹又无尘。

朱庆馀唐代〕《逢山人

星月相逢现此身,自然无迹又无尘。
秋来若向金天会,便是青莲叶上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星月相逢自然无迹无尘

星月
唐 杜甫 草阁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唐 李益 水宿闻雁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唐 朱庆馀 湖中闲夜遣兴 风波不起处,星月尽随身。
唐 戴叔伦 赠慧上人 云霞色酽禅房衲,星月光涵古殿灯。  ——《骈字类编》
相逢 xiāng féng
彼此遇见;会见。 汉 张衡 《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轡,相逢宴军伶。” 宋 王易简 《水龙吟》词:“看明璫素袜,相逢憔悴,当应被,薰风误。”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举世无知音,今夕相逢,岂天假真缘耶。”  ——《漢語大詞典》
现 ( 現 ) xiàn
现 [ xiàn ]
  1. 显露:出~。表~。发~。体~。~身说法。
  2. 实有的,当时就有的:~金。~款。~货。~实(a.客观存在的事物;b.合于客观情况的)。
  3. 目前,当时:~时。~在。~今。~场。~代。~买~卖。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自然 zì rán
(1).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 宋 欧阳修 《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无迹(無跡)wú jì
亦作“ 无跡 ”。 没有踪影;没有痕迹。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跡,天工罕代。”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惠登 ﹞为政清浄无迹,不求人知。”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无尘(無塵)wú chén
不着尘埃。常表示超尘脱俗。 唐 崔橹 《莲花》诗残句:“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 唐 杜荀鹤 《题战岛僧居》诗:“师爱无尘地,江心岛上居。”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