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掩映入春寒,丝竹铮鏦向夜阑。
韩偓〔唐代〕《和王舍人抚州饮席赠韦司空》
楼台掩映入春寒,丝竹铮鏦向夜阑。席上弟兄皆杞梓,
花前宾客尽鸳鸾。孙弘莫惜频开閤,韩信终期别筑坛。
削玉风姿官水土,黑头公自古来难。
花前宾客尽鸳鸾。孙弘莫惜频开閤,韩信终期别筑坛。
削玉风姿官水土,黑头公自古来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楼台(樓臺)lóu tái
(1).高大建筑物的泛称。《左传·哀公八年》:“ 邾子 又无道, 吴子 使大宰 子餘 讨之,囚诸楼臺。” 唐 杜甫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诗:“復有楼臺衔暮景,不劳鐘鼓报新晴。”《西游记》第六九回:“那国王并 行者 相搀,穿过皇宫到了御花园后,更不见楼臺殿阁。” 冰心 《寄小读者》九:“更隐隐地看见了 慰冰湖 对岸秋叶落尽,楼台也露了出来。”
(2).方言。指凉台。 ——《漢語大詞典》
(2).方言。指凉台。 ——《漢語大詞典》
掩映 yǎn yìng
(1).遮蔽;隐蔽。 唐 元稹 《赛神》诗:“採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鯢吞。”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我在此树边掩映着,等他出来时,着他死於斧下。”《三国演义》第一○九回:“﹝ 司马昭 ﹞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近。”
(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唐 白居易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宋 晏殊 《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楼台殿阁的缩影哟,掩映在山头的云雾之中。”
(3).遮映衬托。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宛转随溪,羣峰环耸,木石掩映。”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绣牀金缕。”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树影中湖光掩映,极其明媚。”
(4).盖过,压倒。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郎士元》:“‘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明 高攀龙 《〈朱子节要〉序》:“盖其精神气力,真足以柱石两间,掩映千古。”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漢語大詞典》
(2).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 唐 白居易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宋 晏殊 《渔家傲》词:“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龙井神女祠》:“时林月渐明,隐隐见橘柚影中一美人掩映,若隔烟雾。”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楼台殿阁的缩影哟,掩映在山头的云雾之中。”
(3).遮映衬托。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春山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宛转随溪,羣峰环耸,木石掩映。” 清 纳兰性德 《疏影·芭蕉》词:“小立吹裾,常伴春慵,掩映绣牀金缕。”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树影中湖光掩映,极其明媚。”
(4).盖过,压倒。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郎士元》:“‘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向秋月’,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 明 高攀龙 《〈朱子节要〉序》:“盖其精神气力,真足以柱石两间,掩映千古。”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风华掩映千人,多廊庙之器。” ——《漢語大詞典》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动-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 到、达。如:「入夜」、「入冬」。
-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动-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动-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春寒 chūn hán
指春季寒冷的气候。例如:春寒料峭;冬暖易春寒。 ——《漢語大詞典》
丝竹(絲竹)sī zhú
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唐 韦应物 《金谷园歌》:“ 洛阳 陌上人廻首,丝竹飘颻入青天。” 明 李贽 《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 《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 ——《漢語大詞典》
铮鏦(錚鏦)zhēng cōng
同“ 錚摐 ”。 唐 黄滔 《戴安道碎琴赋》:“焉有平生探乐府錚鏦之妙,爰教一旦厠侯门戞击之徒。”《老残游记》第十回:“其时箜篌渐稀,角声渐低,惟餘清磬,錚鏦未已。”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名-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 姓。如晋代有向秀。
-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夜阑(夜闌)yè lán
夜残;夜将尽时。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宋 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餘生。” 明 何景明 《雨中留蔡黄二亲》诗:“年华滚滚相逢少,莫厌扳留到夜阑。” 刘湛秋 《写在烈日下的报告》:“这时候,繁星满天,夜阑人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