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姜夔〔宋代〕《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丙 bǐng《國語辭典》
丙 [ bǐng ]
名- 天干的第三位。
- 用来排列次序等第,在甲、乙之后,表示第三。如:「丙班」、「丙等」。
- 火的别称。如火灾称为「付丙」。《淮南子·天文》:「其日丙丁。」汉·高诱·注:「丙丁,皆火也。」
- 姓。如汉代有丙吉。
辰 chén《國語辭典》
辰 [ chén ]
名- 地支的第五位。
- 时辰名。约当上午七点到九点。
- 时运。《诗经·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汉·郑玄·笺:「辰,时也。」
- 时光、日子。如:「诞辰」、「忌辰」。汉·扬雄《法言·问明》:「辰乎辰,曷来之迟,去之速也!」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日月星球的统称。参见「[[星辰]]」条。
- 姓。如清代有辰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冬 dōng《國語辭典》
冬 [ dōng ]
名- 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季。农历指立冬至立春的时期,一般而言气温较低。若以北半球气候论,概指十一月或十二月至翌年的二月或三月期间。如:「寒冬」、「残冬」、「冬天」。
- 闽南方言。代表一年的时间。如:「两冬」、「三冬」。
- 姓。如三国时有冬逢。
予 yú/yǔ《國語辭典》
予 [ yú ]
代- 我。《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同「余 」。
予 [ yǔ ]
动- 给。如:「给予」、「赠予」、「授予」、「赋予」。《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通「与」。
- 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动-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梁 liáng《國語辭典》
梁 [ liáng ]
名- 桥。如:「桥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
- 架在柱上,用来支撑屋顶的横木。如:「栋梁」、「余音绕梁」。《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 物体隆起的部分。如:「脊梁」、「鼻梁」、「山梁」。《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穿了一件家人们的长褂子,一双双梁的鞋子,不坐轿子。」
- 朝代名:➊ 南朝萧衍所建(西元502~556)。建都建康。参见「南朝 」条。➋ 见 「后梁」条。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梁益。
溪 xī《國語辭典》
溪 [ xī ]
名- 山间的小河流。后泛指小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唐·杜甫〈玉华宫〉诗:「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溪 [ qī ]
- (一)之又音。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 快要:~要。~至。~来。即~。
- 带领,扶助:~雏。扶~。~军。
- 拿,持:~心比心。
- 把:~门关好。
-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 保养:~养。~息。
- 兽类生子:~驹。~小猪。
-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 又,且:~信~疑。
-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 刚,刚刚:~~。~才。
- 姓。
-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诣 ( 詣 ) yì
诣 [ yì ]
-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阙。~前请教。
- [造诣]学业或技艺所达到的程度:苦心孤~(指刻苦钻研,达到别人不及的境地)。
淮南 huái nán
(1).指 淮河 以南、 长江 以北的地区。今特指 安徽省 的中部。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长忆 淮 南岸,耕钓混樵渔。”
(2).指 汉 淮南王 刘安 。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寻 武陵 才非 河献 ,识异 淮南 ,而輒以彼藩翰,董斯邦籍,求诸称职,无闻焉尔。”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年来倦萧索,但説 淮南 乐。”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且沉思孰若 庄周 、 荀卿 ,翰藻孰若 吕氏 、 淮南 ,总集不摭九流之篇,格于科律,固不应为之辞。”
(3).曲名。《文选·张协〈七命〉》:“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刘良 注:“《淮南》、《采菱》并曲名。”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燕餘有旧曲,《淮南》多冶辞。”
(4).《淮南子》的省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高诱 解《吕览》、《淮南》。” ——《漢語大詞典》
(2).指 汉 淮南王 刘安 。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寻 武陵 才非 河献 ,识异 淮南 ,而輒以彼藩翰,董斯邦籍,求诸称职,无闻焉尔。”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年来倦萧索,但説 淮南 乐。”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且沉思孰若 庄周 、 荀卿 ,翰藻孰若 吕氏 、 淮南 ,总集不摭九流之篇,格于科律,固不应为之辞。”
(3).曲名。《文选·张协〈七命〉》:“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刘良 注:“《淮南》、《采菱》并曲名。”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燕餘有旧曲,《淮南》多冶辞。”
(4).《淮南子》的省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高诱 解《吕览》、《淮南》。” ——《漢語大詞典》
不得 bù dé
(1).不能得到;得不到。《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腹飢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 族人有失银剪者,方遍觅不得。” 茅盾 《追求》八:“前任的历史教员和 曼青 对调了功课后,仍然不得学生的拥护。”
(2).不能;不可。《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姓名。閽不得齐于人。”《后汉书·朱儁传》:“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 唐 王昌龄 《浣纱女》诗:“ 吴王 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西游补》第十五回:“话得 孙行者 哭不得,笑不得。”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他是温室里的花,见不得真的阳光与雨露。” ——《漢語大詞典》
(2).不能;不可。《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姓名。閽不得齐于人。”《后汉书·朱儁传》:“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 唐 王昌龄 《浣纱女》诗:“ 吴王 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西游补》第十五回:“话得 孙行者 哭不得,笑不得。”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他是温室里的花,见不得真的阳光与雨露。” ——《漢語大詞典》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梦思(夢思)mèng sī
梦中的思念。 唐 严武 《酬别杜二》诗:“但令心事在,未肯鬢毛衰。最悵 巴山 里,清猿醒梦思。” 宋 苏舜钦 《游山》诗:“夜阑宿虚堂,清甚无梦思。” 邓拓 《送报社同志支援冀东》诗:“高山云树堪浮白,亘古春秋了梦思。” ——《漢語大詞典》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述 shù《國語辭典》
述 [ shù ]
动- 遵循。《说文解字·辵部》:「述,循也。」《汉书·卷三○·艺文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唐·颜师古·注:「述,修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遵修之。」
- 继续别人的事业或阐述他人的学说。《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南朝梁·皇侃·疏:「述者,传于旧章也。」
- 说明、记叙。如:「口述」、「描述」。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后常流泪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志 ( 誌 ) zhì《國語辭典》
志 [ zhì ]
名- 意向、抱负、决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 记录事物的书。如:「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 姓。如元代有志能。
- 记载、记录。《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通「志」。
- 牢记。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