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岁度怨别,酒痕消未尽,空被花恼。
张炎〔宋代〕《台城路(抵吴,书寄旧友)》
分明柳上春风眼,曾看少年人老。雁拂沙黄,天垂海白,野艇谁家昏晓。惊心梦觉。谩慷慨悲歌,赋归不早。想得相如,此时终是倦游了。
经行岁度怨别,酒痕消未尽,空被花恼。茂苑重来,竹溪深隐,还胜飘零多少。羁怀顿扫。尚识得妆楼,那回苏小。寄语盟鸥,问春何处好。
经行岁度怨别,酒痕消未尽,空被花恼。茂苑重来,竹溪深隐,还胜飘零多少。羁怀顿扫。尚识得妆楼,那回苏小。寄语盟鸥,问春何处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经行(經行)jīng xíng
(1).经术和品行。《汉书·师丹传》:“ 丹 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 丹 者少。”《后汉书·牟融传》:“司徒 范迁 荐 融 忠正公方,经行纯备,宜在本朝,并上其理状。” 宋 曾巩 《太学博士制》:“尔以经行选用,往服厥官,盖尊其所闻以诱率学者,汝之守也,惟是懋哉。”
(2).行程中经过。 宋 张炎 《月下笛》词:“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元 刘致 《山坡羊·西湖醉歌次郭振卿韵》曲:“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元史·选举志一》:“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3).佛教语。谓旋绕往返或径直来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动,为防坐禅而欲睡眠,或为养身疗病,或表示敬意。 晋 法显 《佛国记》:“佛在世时,有翦髮爪作塔,及过去三佛并 释迦文佛 坐处、经行处及作诸佛形像处,尽有塔。”《法华经·序品》:“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二能销食。”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以天下所立兹幢,多临诸旗亭,喧嚣湫隘,本非经行网绕之所。” 王琦 注:“经行,谓僧众週幢循行,所以致其敬礼之心。” 宋 陆游 《出游》诗:“近世父老远寻僧,病起经行力渐增。” ——《漢語大詞典》
(2).行程中经过。 宋 张炎 《月下笛》词:“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 元 刘致 《山坡羊·西湖醉歌次郭振卿韵》曲:“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元史·选举志一》:“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3).佛教语。谓旋绕往返或径直来回于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动,为防坐禅而欲睡眠,或为养身疗病,或表示敬意。 晋 法显 《佛国记》:“佛在世时,有翦髮爪作塔,及过去三佛并 释迦文佛 坐处、经行处及作诸佛形像处,尽有塔。”《法华经·序品》:“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二能销食。”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以天下所立兹幢,多临诸旗亭,喧嚣湫隘,本非经行网绕之所。” 王琦 注:“经行,谓僧众週幢循行,所以致其敬礼之心。” 宋 陆游 《出游》诗:“近世父老远寻僧,病起经行力渐增。” ——《漢語大詞典》
岁度(岁度)
苏轼表忠观碑臣愿以龙山废佛祠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日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坠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又赵清献公神道碑钱氏纳国未及百年而坟庙堙圯杭人哀之公奏因其所在岁度僧道士各一人收其田租为岁时献享营缮之费从之 ——《骈字类编》
怨 yuàn《國語辭典》
怨 [ yuàn ]
动- 责备、怪罪、痛恨。如:「怨天尤人」、「任劳任怨」。《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 仇恨。如:「结怨」、「宿怨」、「以德报怨」、「恩怨分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不满的、哀愁的。如:「怨言」、「怨妇」、「怨声载道」。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二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怨 [ yuān ]
- (一)之又音。
别 ( 別 ) bié/biè《國語辭典》
- 「別 」的異體字。
酒痕 jiǔ hén
沾染上酒滴的痕迹。 唐 岑参 《奉送贾侍御史江外》诗:“ 荆 南 渭 北难相见,莫惜衫襟著酒痕。” 宋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金 元好问 《送周帅梦卿之关中》诗之一:“狼藉麻衣见酒痕,忆君醉别柳边邨。” ——《漢語大詞典》
消 xiāo《國語辭典》
消 [ xiāo ]
動- 除去。如:「消滅」、「消毒」。《孟子·滕文公下》:「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宋·陸游〈秋夜懷吳中〉詩:「巴酒不能消客恨。」
- 散失。如:「消失」、「煙消雲散」、「香消玉殞」。
- 減退、衰退。如:「此消彼長」。《易經·泰卦·彖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 排遣、打發。如:「消遣」、「消暑」。三國魏·曹植〈感節賦〉:「登高墉以永望,冀消日以忘憂。」
- 耗損、耗費。如:「消費」、「消耗」。
- 溶解。如:「冰消瓦解」。《禮記·月令》:「雪不降,冰凍消釋。」
- 享受。如:「消受」。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沒福消軒馬駟車,大纛高牙。」
- 需要。如:「不消說」、「只消一天」。《西遊記·第二回》:「那裡消一個時辰,早看見花果山水簾洞。」
- 禁得住、禁得起。宋·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詞:「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 配得、值得。唐·司空圖〈淮西〉詩:「莫誇十萬兵威盛,消個忠良效順無。」宋·柳永〈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音訊、訊息。如:「消息」。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兩頭往來,傳消寄信都是我。」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空被 kōng bèi
谓独卧冷清之被。 清 洪升 《长生殿·夜怨》:“只索背著灯儿,和衣将空被捲。” ——《漢語大詞典》
花恼(花恼)
宋 黄庭坚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