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秋山
唐 王维 辋川集 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唐 杜甫 草阁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唐 韦应物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 姚合 闲居遣怀十首 其一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唐 王建 元太守同游七泉寺 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猕猴出象林。
唐 施肩吾 秋夜山居二首 其二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 杜牧 念昔游三首 其一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唐 马戴 落日怅望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唐 陈羽 隐居 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当门白鸟飞。
唐 灵一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韵府拾遗 删韵》:金史舆服志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图画见闻志大平兴国中秘阁曝画时陶谷为翰长因展秋山图一面令黄居寀品第之王维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草阁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唐 韦应物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 姚合 闲居遣怀十首 其一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唐 王建 元太守同游七泉寺 晚吹箫管秋山里,引得猕猴出象林。
唐 施肩吾 秋夜山居二首 其二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 杜牧 念昔游三首 其一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唐 马戴 落日怅望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唐 陈羽 隐居 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当门白鸟飞。
唐 灵一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韵府拾遗 删韵》:金史舆服志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图画见闻志大平兴国中秘阁曝画时陶谷为翰长因展秋山图一面令黄居寀品第之王维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骈字类编》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名-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 季节。如:「春日」、「冬日」。
-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名-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摇落 yáo luò
凋残,零落。《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 明 何景明 《答望之》诗:“江湖更摇落,何处可安栖?” 清 曹寅 《和程令彰十八夜饮南楼》之一:“客心摇落傍孤笳,步屧随时向酒家。” ——《漢語大詞典》
秋水 qiū shuǐ
(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岁暮寒飇及,秋水落芙蕖。”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 王安石 《散发一扁舟》诗:“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 清 王士禛 《樊圻画》诗:“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 瀟湘 。” 峻青 《黎明的河边》:“你听,哇--哇--,秋水下来就是这么响。”
(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赵雍 《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属氤氲。”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迴秋水照蹉跎。”
(6).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軫成。”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赵雍 《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属氤氲。”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迴秋水照蹉跎。”
(6).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軫成。” ——《漢語大詞典》
急 jí《國語辭典》
急 [ jí ]
形- 没耐心、暴躁的。如:「急性子」、「急得要命」。《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 不能等、亟待解决的。如:「急事」、「急件」、「急邮」。
- 快而猛烈。如:「急病」、「急流勇退」。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 因想把事情尽速完成而激动。如:「为这事我都急昏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 令人著急。如:「考试铃都响了,还不见他人,真急人!」
- 忙于解决他人之事或困难。如:「急公好义」、「急人之难」。
- 迅速的。如:「急转弯」。《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项羽急击秦军。」
- 困难、严重的事。如:「告急」、「救急」。《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波澜(波瀾)bō lán
亦作“ 波滥 ”。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