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

刘长卿唐代〕《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居

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
泉源通石径,涧户掩尘容。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
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山人不见山鸟自相

山人 shān rén
(1).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左传·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妇至於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杜预 注:“山人,虞官也。”
(2).住在山区的人。《管子·轻重己》:“趣山人断伐,具械器……三月之后,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
(3).隐居在山中的士人。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唐 王勃 《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元 萨都剌 《题刘涣中司空山隐居图》诗:“放光峯下结茅庐,光照山人夜读书。”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 丹山 之南有白石,山人隐遁松林间。”
(4).指仙家、道士之流。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诗之五:“移黎付苑吏,种杏乞山人。” 倪璠 注引《述异记》:“杏园在南海洲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 宋 苏轼 《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櫛低。”自注:“ 天目山 唐 道士 常冠铁冠。”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篇》诗:“可笑 李山人 ,嗜好世所稀。”
(5).卜卦、算命等江湖术士的统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復来,自 周丞相 子 充 一人外,皆无復旧人,虽吏胥亦无矣,惟卖卜 洞微山人 亡恙,亦不甚老,话旧愴然。” 元 黄溍 《赠谈星者》诗:“山人久客江湖间,水风瀟瀟月满船,相逢问我所生年,忽然袖出天星盘。” 清 李渔 《风筝误·媒争》:“谁信做媒须学做山人,书引大胆来説状元亲。”
(6).古代学者士人的雅号。 金 元好问 《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 遗山山人 伎俩拙,食贫口众留他乡。”《明史·戴良传》:“ 良 世居 金华 九灵山 下,自号 九灵山人 。”如: 清 王士禛 自号 渔洋山人 。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山鸟(山鸟)
魏晋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鱼龙瀺灂,山鸟群飞。
唐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 竹里馆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唐 卢象 竹里馆 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
唐 李白 游谢氏山亭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儒衣山鸟怪,汉节野童看。
唐 韦应物 简卢陟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其十三 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
唐 白居易 游宝称寺 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
唐 王建 荆门行 月明山鸟多不栖,下枝飞上高枝啼。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六首 其六 山鸟宿檐树,水萤流洞门。
唐 许浑 秋霁寄远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唐 许浑 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登陆而迈主人燕饯至频暮宿东溪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唐 赵嘏 赠金刚三藏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唐 李咸用 江南曲 孤舟有客归未得,乡梦欲成山鸟啼。
唐 方干 山中言事 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
唐 曹松 钟陵野步 渚樯齐驿树,山鸟入公田。
唐 罗隐 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 野花相笑落满地,山鸟自惊啼傍人。
宋 欧阳修 沧浪亭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
宋 陆游 小酌 野花经雨自开落,山鸟穿林时去来。
宋 赵师秀 大慈道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金 李俊民 集古 送客之荆南 千山红树万山云,山鸟江枫得雨新。
元 马祖常 石田山居八首 其八 花曙鸣山鸟,芹春跃岸鱼。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 野僧倚竹啸留客,山鸟穿林啼唤人。  ——《骈字类编》
自相 zì xiāng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漢語大詞典》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