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苏轼宋代〕《湖上夜归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睡眼惊矍河塘

睡眼 shuì yǎn
初醒时犹带睡意的眼睛。 鲁迅 《呐喊·明天》:“他抬头看时,正是 蓝皮阿五 ,睡眼朦胧的跟着他走。” 杨啸 《大字报》:“ 王老明 被人们笑醒了,揉着惺忪的睡眼,老婆子在一旁狠狠地瞪了他几眼。”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惊矍(驚矍)jīng jué
犹惊视。 宋 苏轼 《湖上夜归》诗:“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宋 苏辙 《和子瞻监试举人》:“羣言久纷荡,开卷每惊矍。”  ——《漢語大詞典》
繁 fán/pó《國語辭典》

繁 [ fán ]

  1. 多、众多。如:「繁星点点」、「繁文缛节」。《荀子·议兵》:「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唐·李商隐〈石榴〉诗:「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2. 复杂。如:「繁杂」、「繁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游心窜句,极繁之体。」
  3. 茂盛、兴盛。如:「枝叶繁盛」、「地方繁荣」。宋·王安石〈即事〉诗:「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繁 [ pó ]

  1. 姓。如东汉有繁钦。
灯 ( 燈 ) dēng
灯 [ dēng ]
  1. 照明的器具:电~。路~。~火(泛指亮的灯)。~语(通讯方法之一)。~标。
  2. 其它用途的发光、发热装置:红绿~。指示~。酒精~。
  3. 装饰张挂的彩灯:~节。~市。河~。冰~。
闹 ( 鬧 ) nào
闹 [ nào ]
  1. 不安静:~市。热~。
  2. 搅扰:~心。~腾。
  3. 戏耍,耍笑:戏~。~洞房。
  4. 发生(疾病或灾害):~病。~事。~水灾。
  5. 发泄,发作:~气。~情绪。
  6. 生机勃勃,旺盛,声势浩大,热火朝天地搞:红杏枝头春意~。~元宵。
河塘 hé táng
河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司马才仲遇苏小》:“不踰年而 才仲 得疾,所乘画水舆艤泊河塘。” 应修人 《看花去》诗:“对河的桃林沿河塘:脚边苜蓿;拦腰有菜花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