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老惟知足嬉笑,安居但愿忘忧煎。
杨家矍铄双翁媪,平生快活无烦恼。中男颇解尽欢娱,拜跪膝边颜色好。
开封百物价直低,寻常剩有豚与鸡。鲜鳞嫩菜好柿栗,贩来都聚隅头西。
买归为具罗盘饤,药室香凝春昼静。满斟政喜瓮方深,迭劝岂愁瓶屡罄。
况逢禾麦丰登年,饭炊稻米衣装绵。颐老惟知足嬉笑,安居但愿忘忧煎。
随缘供养竭医赀,且乐清贫慎勿辞。不见巷南富豪子,祸罪贻亲异乡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颐老(頤老)yí lǎo
养老。 唐 苏颋 《右仆射太子少师唐璿神道碑》:“事惟一心,恭乃三命,崇让颐老,归闲体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姑寄御酒二瓶,为伯父颐老之资;宫花二朵,为贤郎鼎元之兆。” 清 曹寅 《看西廊秋叶》诗之三:“颐老丹砂色,他年鹤髮翁。”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动-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名-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 富裕。如:「富足」。
-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副- 过分。参见「足恭 」条。
嬉笑 xī xiào
欢笑;戏乐。《魏书·崔光传》:“远存瞩眺,周见山河,因其所眄,增发嬉笑。”《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却见是 阮小七 穿了御衣服,戴着平天冠,在那里嬉笑。”《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当下满堂嬉笑,一片寒喧。”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一阵嬉笑的喊声在什么地方喧腾着。” ——《漢語大詞典》
安居 ān jū
(1).安静、安定地生活。《孟子·滕文公下》:“ 公孙衍 、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巽》:“患解忧除,皇毋相於,与喜俱来,使我安居。” 唐 杜甫 《惜别送刘仆射判官》诗:“ 梁公 富贵於身疏,号令明白人安居。”《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荆公 想, 江寧 乃 金陵 古蹟之地,六朝帝王之都,江山秀丽,人物繁华,足可安居,甚是得意。” 明 刘基 《衔泥燕》:“借尔华屋好安居,年年垒巢生尔雏。”
(2).谓居住。
(3).犹安处。《云笈七籤》卷六十:“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坏,物乃不得安居。”
(4).安逸。《逸周书·柔武》:“五曰盘游安居,枝叶维落。”
(5).佛教语。又称坐夏或坐腊。僧徒每年在雨季三个月内不外出,静心坐禅修学。安居的日期,因各地气候不同,亦不一。 晋 法显 《佛国记》:“安居后一月,诸希福之家劝化供养僧。”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闕,法鼓朗嚮,颂偈清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睹货逻国故地》:“而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 ——《漢語大詞典》
(2).谓居住。
(3).犹安处。《云笈七籤》卷六十:“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坏,物乃不得安居。”
(4).安逸。《逸周书·柔武》:“五曰盘游安居,枝叶维落。”
(5).佛教语。又称坐夏或坐腊。僧徒每年在雨季三个月内不外出,静心坐禅修学。安居的日期,因各地气候不同,亦不一。 晋 法显 《佛国记》:“安居后一月,诸希福之家劝化供养僧。”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闕,法鼓朗嚮,颂偈清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睹货逻国故地》:“而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 ——《漢語大詞典》
但愿(但願)dàn yuàn
只愿,只希望。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 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但愿人间有欢笑,不愿人间有哭声。” ——《漢語大詞典》
忘忧(忘憂)wàng yōu
(1).忘却忧愁。《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 唐 张说 《喜度岭》诗:“见花便独笑,见草即忘忧。”
(2).萱草的别名。 唐 陈子昂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诗:“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本草经》云:萱,一名忘忧。” 元 钱抱素 《琐窗寒·题玉山草堂》词:“书带生香,忘忧弄色,四窗虚悄。” 清 黄宗羲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忧、含笑。” ——《漢語大詞典》
(2).萱草的别名。 唐 陈子昂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诗:“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本草经》云:萱,一名忘忧。” 元 钱抱素 《琐窗寒·题玉山草堂》词:“书带生香,忘忧弄色,四窗虚悄。” 清 黄宗羲 《小园记》:“因买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忧、含笑。” ——《漢語大詞典》
煎 jiān《國語辭典》
煎 [ jiān ]
动- 一种烹饪方法。将食物放入少量油中,加热至表面成金黄色。如:「煎鱼」、「煎蛋」。
- 熬煮。如:「煎药」。宋·苏轼〈绝句三首〉之二:「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
- 镕炼。《周礼·冬官考工记·栗氏》:「改煎金锡则不耗。」《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用西法以煎镕,矿产日多。」
- 逼迫、折磨。《楚辞·王逸·九思·怨上》:「我心兮煎熬,惟是兮用忧。」《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