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飞仙兮归来,无浩荡乎辽海。

孙蕡明代〕《飞仙归来词题武林朱以方招鹤轩

飞仙兮归来,无徘徊乎临皋。蜀江雪落滩嘈嘈,潜龙起舞风怒号。

霜明赤壁山月高,琼琚仙翁魂梦劳。飞仙兮归来,无容与乎青田。

春龙破玉耕紫烟,群仙环佩声锵然。思乘逸响盘九天,羽衣不得长蹁跹。

飞仙兮归来,无留恋乎高轩。华衣巍冠多祸愆,漳河之水流潺湲。

商都绿草生芊绵,崇居广厦不可以久延。飞仙兮归来,无嘹唳乎华亭。

琳琅金薤惭世英,文章锦绮身后名。终古白璧多青蝇,三吴云间不可以久宁。

飞仙兮归来,无浩荡乎辽海。离家一去三千载,蜃气罡风晦文采。

华表凌寒欲谁待,城郭如故人民改。飞仙兮归来,归翱翔乎馀杭。

武林水绿山青苍,海潮八月来钱塘,潮头白马神龙骧。

西湖凯风菱芡香,三高琪树可以栖玄裳。飞仙兮归来,归同隐于越山。

临清屠苏云半间,晴窗月榭开雕阑,画楹翠筠玉珊珊。

素琴鸣丝朝罢弹,匏尊浊酒可和颜。衣汝以五彩之春云,食汝以百斛之琅玕。

轩庭不惊乐且闲,飞仙归来莫盘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飞仙归来浩荡辽海

飞仙(飛僊)fēi xiān
亦作“ 飞僊 ”。 会飞的仙人。《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蓬莱山 ﹞周廻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惟飞仙有能到其处耳。”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晋卿所和》之一:“会看飞僊虎头篋,却来颠倒拾遗裘。”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王元美 云:如飞仙游天,不染尘俗。”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此儿好骨气,读书可成名宿,入道可作飞仙。”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归来(歸來)guī lái
(1).回来。《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唐 李白 《长相思》诗:“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水浒传》第二回:“你缘何方才归来?” 许地山 《再会》:“靠窗櫺坐着那位老人家是一位航海者,刚从海外归来的。”
(2).回去。《战国策·齐策四》:“长鋏归来乎!食无鱼。” 潘漠华 《乡心》:“你不要时常写信来,后来我会归来。”
(3).反其本。《尚书大传》卷一下:“ 和伯 之乐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謡,名曰《归来》。” 郑玄 注:“玄鹤言象阳鸟之南也。归来,言反其本也。”
(4).指 晋 陶潜 的《归去来辞》《隋书·文学传·王贞》:“ 茂陵 谢病,非无《封禪》之文, 彭泽 遗荣,先有《归来》之作。” 五代 梁震 《荆台道院》诗:“桑田一变赋《归来》,爵禄焉能浼我哉!” 清 秋瑾 《题松鹤图》诗:“角巾羽扇旧谈兵,笑赋《归来》薄宦情。”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浩荡(浩蕩)hào dàng
(1).水壮阔貌。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洪流何浩荡,脩芒鬱苕嶢。” 宋 司马光 《留别东郡诸僚友》诗:“津涯浩荡虽难测,不见惊澜曾覆舟。” 清 钱谦益 《彭城次坡韵》之四:“掉头终拟随公等,浩荡春波戏白鸥。”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浩荡的江水奔到 鸡头山 下,碰到岩壁下,卷起巨大的漩涡。”
(2).广大旷远。《楚辞·九歌·河伯》:“登 崑崙 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凄凉怜笔势,浩荡问词源。” 仇兆鳌 注:“浩荡,旷远也。” 金 元好问 《西楼曲》:“去年与郎西入 关 ,春风浩荡随金鞍。”《红楼梦》第十八回:“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二:“喜东风浩荡海天宽,西风落。”
(3).犹荒唐。《楚辞·离骚》:“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姜亮夫 校注:“浩荡,犹今言荒唐耳,一声之转也。”
(4).无常不定。 南朝 梁 何逊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荡。”  ——《漢語大詞典》
乎 hū《國語辭典》

乎 [ hū ]

  1. 相当于「于」。如:「合乎规定」、「出乎意料」。《战国策·燕策二》:「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呢」。《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2.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的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 用于句尾,表示召唤的语气。《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 用于句尾,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5.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文选·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赞美的语气。《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1.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论语·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乎 [ ​hú ]

  1. (一)​之又音。
辽海(遼海)liáo hǎi
(1). 辽 东。泛指 辽河 以东沿海地区。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虽 园綺 之栖 商洛 , 管寧 之默 辽 海,方之於 秀 ( 譙秀 ),殆无以过。”《魏书·库莫奚传》:“及开 辽 海,置戍 和龙 ,诸夷震惧,各献方物。” 唐 贾至 《燕歌行》:“ 隋 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黷武征 辽海 。” 明 陈宗之 《汉道》诗:“ 管寧 栖 辽 海, 田畴 隐 无终 。”
(2).指 渤海 辽东湾 。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四:“云帆转 辽 海,稉稻来 东吴 。” 仇兆鳌 注:“《北史·来护儿传》:‘ 辽 东之役, 护儿 率楼船指沧海,入自 浿水 。’时 护儿 从 江都 进兵,则当出 成山 大洋,转 登莱 ,向 辽海 也。” 明 冯梦龙 《女丈夫·登楼沥酒》:“ 辽海 风涛,一片壮心回首,把前程缴付封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