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刘禹锡唐代〕《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
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双桧苍然古貌含烟参差

双桧(双桧)
唐 刘禹锡 谢寺双桧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唐 喻凫 游北山寺 庭静众药在,鹤闲双桧枯。
唐 皮日休 屣步访鲁望不遇 壁闲定欲图双桧,厨静空如饭一麻。
唐 罗隐 重过三衢哭孙员外 烂柯山下忍重到,双桧楼前日欲残。
宋 苏轼 盐官绝句四首 其三 塔前古桧 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
《韵府拾遗 泰韵》:福建志王审知梦众僧奕奕有光所至有双桧并池旦寻而得之  ——《骈字类编》
苍然(苍然)
唐 刘长卿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 古木闭空山,苍然暮相对。
唐 柳中庸 扬子途中 楚塞望苍然,寒林古戍边。
唐 白居易 宿清源寺 不见旧房僧,苍然新树木。  ——《骈字类编》
古貌 gǔ mào
古朴的形貌。 唐 韩愈 《孟生》诗:“ 孟生 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下篇:“﹝ 马拯 ﹞见一老僧,古貌庞眉,体甚魁梧。” 明 周筼 《哭然公》诗:“古貌世莫见,高风予夙闻。”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南州逸事》:“同朝 京江 张相国 玉书 ,古貌清臞。”  ——《漢語大詞典》
奇 qí/jī《國語辭典》

奇 [ qí ]

  1. 特别、不寻常。如:「奇文」、「奇人奇事」、「稀奇古怪」、「奇货可居」。《文选·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唐·杜荀鹤〈投李大夫〉诗:「自小癖于诗,篇篇恨不奇。」
  2. 出人意表、难以揣测。如:「奇计」、「奇谋怪略」。
  3. 善、美好。《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惊异、视为特殊。《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素奇其人,一旦闻有客善相,遽致使迎之。」
  1. 极、甚。《镜花缘·第一二回》:「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
  1. 特殊或奇险的事物。如:「出奇制胜」。《老子·第五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明·袁宏道〈袁中郎游记·灵隐〉:「撮奇搜胜,物无遁形。」

奇 [ jī ]

  1. 单数的。与「偶」相对。如:「一、三、五……都是奇数。」
  2. 不顺利、乖舛。《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以为李广老,数奇。」唐·王维〈 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1. 余数、零头。《聊斋志异·卷四·狐谐》:「行年二十有奇,尚不能掇一芹。」
含烟(含煙)hán yān
带着烟或云雾气。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犹火含烟而妨火,桂怀蠹而残桂。” 南朝 梁元帝 《荡妇秋思赋》:“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 唐太宗 《咏小山》:“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后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 明 陈子龙 《江南曲》之一:“綺阁罢含烟,江清促採莲。”  ——《漢語大詞典》
吐 tǔ/tù《國語辭典》

吐 [ tǔ ]

  1. 使东西从口中出来。如:「吐痰」、「吐哺」。《水浒传·第六回》:「见洒家是个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2. 发出、说出。如:「吐露」、「坚不吐实」、「一吐为快」。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3. 释放、放出。如:「窗外的夜来香吐放出浓郁的芳香。」
  4. 摒弃、抛弃。《左传·僖公五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1. 文词、言词。如:「吐属典雅」。《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始兴忠武王憺传》:「暎弟晔字通明,美姿容,善谈吐。」

吐 [ tù ]

  1. 由胃逆出。如:「吐血」、「呕吐」、「上吐下泻」。
  2. 把吞没的东西退还。如:「吐出赃款」、「归你的,自拿去;不归你的,请全数吐出来吧!」
雾 ( 霧 ) wù
雾 [ wù ]
  1.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气。~霭。迷~。云~。~淞(通称“树挂”)。
  2. 像雾的东西:烟~。~剂。喷~器。
郁 ( 鬱 ) yù《國語辭典》

郁 [ yù ]

  1. 文采豐盛。如:「文采郁郁」。《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2. 香氣濃烈。如:「濃郁」、「馥郁」。《晉書·卷四四·鄭袤等傳·贊曰》:「同鏘玉振,爭芬蘭郁。」
  3. 和暖。《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通「燠」。
  1. 姓。如清代有郁松年。
参差(參差)cēn cī
(1).不齐貌。《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汉 张衡 《西京赋》:“ 华 岳峩峩,冈峦参差。” 唐 孟郊 《旅行》诗:“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 宋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疎林欹倒出霜根。” 朱自清 《荷塘月色》:“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2).纷纭繁杂。 三国 魏 左延年 《秦女休行》:“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 南朝 齐 谢朓 《酬王晋安》诗:“悵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於周身之帛缕。” 明 夏完淳 《怀李舒章》诗:“浮云出修坂,余心常参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怪萝参差,使人骇惧。”
(3).蹉跎;错过。 唐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诗:“莫学 东山 卧,参差老 谢安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再试,退解头 宋言 为第六十五人,如闻来唁, 宋 曰:‘来春之事,甘已参差。’ 李播 舍人放榜,以 言 为第四人及第。 言 感恩深,实为望外也。” 清 纳兰性德 《浣溪纱》词:“远信不归空竚望,幽期细数却参差。”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梁 君到后,约我两次,都参差了,没有遇见。”
(4).远离;阻隔。 宋 范仲淹 《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奉忧之心,公必悉之,其如参差,无以为力,奈何!奈何!” 元 邓牧 《寄友》诗:“我还 吴 ,君适 越 ,遥隔三江共明月。明月可望,佳人参差。笑言何时,写我相思。”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牵挂》套曲:“往来迢递,终始参差,一简书写就了情词。”
(5).差不多;几乎。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若对至尊前,公作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 唐 周濆 《逢邻女》诗:“莫向秋池照緑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宋 柳永 《望海潮》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鶯鶯 在 普救 ,参差被虏。”
(6).很快;顷刻。 前蜀 贯休 《古塞曲》之三:“百万精兵动,参差便渡 辽 。”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四折:“好嶮些儿嶮些儿遭横死,死在参差,命若悬丝。” 元 无名氏 《黄鹤楼》第三折:“谁承望命在参差,任渔公自三思,空有翻波志,他可便见的在钢刀下死。”
(7).不一致;矛盾。《庄子·秋水》:“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夫以一家之言,一人之説,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又不足观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只为夫妻情爱重,致令父子语参差。”《儒林外史》第八回:“为这交盘的事,彼此参差着, 王太守 不肯就接。” 楼适夷 《痛悼傅雷》:“那时我们虽以数年阔别后的重逢而感到高兴,但在有些事情的观点上发生了参差。”
(8).差池;差错。 唐 元稹 《代九九》诗:“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难道耍我不成?还是相约里头,有甚么説话参差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明日再烦一往,当令见一如意郎君。妾少读相人书,颇不参差。”《红色歌谣·十二月歌》:“或有参差,你要多指导。”
(9).古代乐器名。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 舜 造,象凤翼参差不齐。《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唐 皎然 《同李中丞洪水亭夜集》诗:“佳人但莫吹参差,正怜月色生酒卮。” 清 秋瑾 《挽故人陈阕生》诗:“喜音时按玉参差,好客每陈金凿落。”参阅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箫》、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