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稚子 zhì zǐ
亦作“穉子”。亦作“稺子”。
(1).幼子;小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奈何絶 秦 欢!’ 怀王 卒行。” 唐 寒山 《诗》之二四八:“余劝诸稚子,急离火宅中。三车在门外,载你免飘蓬。” 杜牧 《朱坡》“小莲娃欲语,幽笋穉相携” 冯集梧 注引 宋 姚宽 《西溪丛语》:“ 杜牧之 诗云‘小莲娃欲语,幽笋穉相携’,言笋如穉子,与 杜甫 ‘竹根穉子无人见’同意。”按, 杜 诗“竹根穉子”指笋。 元 杨载 《春晚喜晴》诗:“歌呼从穉子,谈笑或嘉宾。”
(2).指胄子;贵族后代。《史记·五帝本纪》:“ 舜 曰:‘然,以 夔 为典乐,教稺子。’”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国子也。”按,《书·舜典》作“胄子”,稺、胄声相近。
(3).笋的别名。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七:“笋根稚子无人见,沙土鳬雏傍母眠。” 宋 惠洪 《冷斋夜话·稚子》:“ 唐 人《食笋》诗曰:‘稚子脱锦绷,駢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予问 韩子苍 , 子苍 曰:‘笋名稚子,老 杜 之意也。’”一说,“稚子”乃“雉子”之讹。《古乐府》有《雉子斑》诗。参阅《九家集注杜诗》 赵彦材 注。 ——《漢語大詞典》
(1).幼子;小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奈何絶 秦 欢!’ 怀王 卒行。” 唐 寒山 《诗》之二四八:“余劝诸稚子,急离火宅中。三车在门外,载你免飘蓬。” 杜牧 《朱坡》“小莲娃欲语,幽笋穉相携” 冯集梧 注引 宋 姚宽 《西溪丛语》:“ 杜牧之 诗云‘小莲娃欲语,幽笋穉相携’,言笋如穉子,与 杜甫 ‘竹根穉子无人见’同意。”按, 杜 诗“竹根穉子”指笋。 元 杨载 《春晚喜晴》诗:“歌呼从穉子,谈笑或嘉宾。”
(2).指胄子;贵族后代。《史记·五帝本纪》:“ 舜 曰:‘然,以 夔 为典乐,教稺子。’” 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国子也。”按,《书·舜典》作“胄子”,稺、胄声相近。
(3).笋的别名。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七:“笋根稚子无人见,沙土鳬雏傍母眠。” 宋 惠洪 《冷斋夜话·稚子》:“ 唐 人《食笋》诗曰:‘稚子脱锦绷,駢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予问 韩子苍 , 子苍 曰:‘笋名稚子,老 杜 之意也。’”一说,“稚子”乃“雉子”之讹。《古乐府》有《雉子斑》诗。参阅《九家集注杜诗》 赵彦材 注。 ——《漢語大詞典》
欢迎(歡迎,懽迎)huān yíng
(1).高兴地迎接。 晋 陶潜 《归去来辞》:“僮僕欢迎,稚子候门。” 元 耶律楚材 《再过晋阳独五台开化二老不远迎》诗:“道士欢迎捧林果,儒冠远迓挈壶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民间闻其军过,知其能爱百姓,无不安堵欢迎。” 茅盾 《追求》三:“呀,呀,欢迎之至,我忘记请你了。”
(2).乐于接受;高兴地盼望。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一》:“广大的贫农和下中农欢迎合作社。”如:欢迎投稿;欢迎批评。
懽迎:高兴地迎接。 金 国偁 《玉虚观记》:“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餘舍遮道懽迎,不令他适。” 清 缪艮 《泛湖偶记》卷二:“有人啟户,笑口懽迎。”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 湘 军到处,秋毫不犯,故受士民之懽迎如此。” ——《漢語大詞典》
(2).乐于接受;高兴地盼望。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一》:“广大的贫农和下中农欢迎合作社。”如:欢迎投稿;欢迎批评。
懽迎:高兴地迎接。 金 国偁 《玉虚观记》:“师之乡里道俗闻其来也,千百相率前十餘舍遮道懽迎,不令他适。” 清 缪艮 《泛湖偶记》卷二:“有人啟户,笑口懽迎。”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 湘 军到处,秋毫不犯,故受士民之懽迎如此。” ——《漢語大詞典》
飘飘(飄飄)piāo piāo
(1).风吹貌。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斾卷以舒。”
(2).飞扬貌。 汉 张衡 《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南唐 冯延巳 《春光好》词:“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 元 张野 《水龙吟·咏游丝》词:“落花天气初晴,随风几缕来何处。飘飘冉冉,悠悠颺颺,欲留还去。”
(3).飞翔貌。《文选·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李善 注:“飘飘,飞貌。” 唐 李咸用 《投所知》诗:“谁能借与摶扶势,万里飘飘试一飞。” 宋 王安石 《春从沙碛底》诗:“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4).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飘飘凌云意,强御莫能慑。”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 刘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辉,飘飘乎云霞之态。”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 韩老六 ﹞把 杨老疙疸 灌得手脚飘飘,不知铁锹有几个齿了。”
(5).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隋书·文学传·孙万寿》:“如何载笔士,翻作负戈人。飘飘如木偶,弃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 宋 曾巩 《寄孙正之》诗:“貌癯心苦气飘飘,长饿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 晋 陆机 《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 唐 刘长卿 《睢阳赠李司仓》诗:“飘飘 洛阳 客,惆悵 梁园 秋。” 明 王云凤 《送客》诗:“云气溟濛雨欲丝,飘飘游子别离时。”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训》:“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飘飘四季过,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诗:“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远。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志飘飘焉,嶢嶢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陆彦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飘飘新句总堪传。”
(9).形容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徐干 《室思诗》:“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诗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驻马临岐处,飘飘独望家。” ——《漢語大詞典》
(2).飞扬貌。 汉 张衡 《西京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南唐 冯延巳 《春光好》词:“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 元 张野 《水龙吟·咏游丝》词:“落花天气初晴,随风几缕来何处。飘飘冉冉,悠悠颺颺,欲留还去。”
(3).飞翔貌。《文选·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李善 注:“飘飘,飞貌。” 唐 李咸用 《投所知》诗:“谁能借与摶扶势,万里飘飘试一飞。” 宋 王安石 《春从沙碛底》诗:“万里卜凤凰,飘飘何时至?”
(4).轻盈舒缓,超尘脱俗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飘飘凌云意,强御莫能慑。”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清 刘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辉,飘飘乎云霞之态。”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 韩老六 ﹞把 杨老疙疸 灌得手脚飘飘,不知铁锹有几个齿了。”
(5).形容动荡不安、不平静。《隋书·文学传·孙万寿》:“如何载笔士,翻作负戈人。飘飘如木偶,弃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 宋 曾巩 《寄孙正之》诗:“貌癯心苦气飘飘,长饿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无定。 晋 陆机 《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 唐 刘长卿 《睢阳赠李司仓》诗:“飘飘 洛阳 客,惆悵 梁园 秋。” 明 王云凤 《送客》诗:“云气溟濛雨欲丝,飘飘游子别离时。”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训》:“与飘飘往,与忽忽来,莫知其所之。”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飘飘四季过,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诗:“飘飘岁月此双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远。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志飘飘焉,嶢嶢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文异水而涌泉,笔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陆彦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飘飘新句总堪传。”
(9).形容遥远、久远。 三国 魏 徐干 《室思诗》:“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飘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诗之二:“賔朋半海内,弟妹各天涯。驻马临岐处,飘飘独望家。” ——《漢語大詞典》
风袂
指随风飘动的衣袖。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和〈寄乐天〉》:“风袂去时挥,云帆望中失。” 元 王恽 《登凌云阁》诗:“布衣尘满戴儒冠,风袂来登上将坛。” ——《漢語大詞典》
依约(依約)yī yuē
(1).依据;沿袭。《隋书·王劭传》:“採民间歌謡,引图书讖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誌》,合三十卷,奏之。” 唐 元稹 《告祀曾祖文》:“今谨依约庙则,每岁以二至、二分暨正旦,与宗 积 彼此奉祀於治所。” 明 梅鷟 《尚书考异》:“出 孔 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
(2).仿佛;隐约。 唐 刘兼 《登郡楼书怀》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 宋 晏殊 《少年游》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 明 文徵明 《庚辰除夕》诗:“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胡怀琛 《与仲兄夜话》诗:“隔江依约闻丝竹,往事悽辛话乱离。”
(3).大约;大概。 唐 元稹 《和乐天示杨琼》诗:“腰身瘦小歌圆紧,依约年应十六七。” 宋 苏轼 《江神子》词之三:“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 湘灵 。”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四章:“ 冯均 依约早到大半个时辰,他不知道开什么会。”
(4).形容情意缠绵。 元 舒逊 《感皇恩》词:“谁道小窗萧索?青灯相伴我,情依约。” 明 吴承恩 《千秋岁》词:“芳草閒愁远,情依约,寸心刚被春拘管。” ——《漢語大詞典》
(2).仿佛;隐约。 唐 刘兼 《登郡楼书怀》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 宋 晏殊 《少年游》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 明 文徵明 《庚辰除夕》诗:“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胡怀琛 《与仲兄夜话》诗:“隔江依约闻丝竹,往事悽辛话乱离。”
(3).大约;大概。 唐 元稹 《和乐天示杨琼》诗:“腰身瘦小歌圆紧,依约年应十六七。” 宋 苏轼 《江神子》词之三:“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 湘灵 。”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四章:“ 冯均 依约早到大半个时辰,他不知道开什么会。”
(4).形容情意缠绵。 元 舒逊 《感皇恩》词:“谁道小窗萧索?青灯相伴我,情依约。” 明 吴承恩 《千秋岁》词:“芳草閒愁远,情依约,寸心刚被春拘管。” ——《漢語大詞典》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 过时的,与“新”相对:~式。~俗。
-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衡门(衡門)héng mén
(1).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朱熹 集传:“衡门,横木为门也。门之深者,有阿塾堂宇,此惟横木为之。”《汉书·韦玄成传》:“圣王贵以礼让为国,宜优养 玄成 ,勿枉其志,使得自安衡门之下。” 颜师古 注:“衡门,谓横一木於门上,贫者之所居也。” 郁达夫 《木曾川看花》诗:“原野青青春事繁,鸣禽诱我出衡门。”
(2).借指隐者所居。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袪其蔽。”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诗:“寝跡衡门下,邈与世相絶。”
(3).专指隐者所居屋舍之门。 唐 刘沧 《赠隐者》诗:“何时止此幽栖处,独掩衡门长緑苔。”
(4).帝王殿前侍卫的人。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衡门十人,队长一人,选诸武力絶伦者为之,上御后殿,则执檛东西对立於殿前,亦古之虎賁人门之类也。” 章炳麟 《官制索隐》:“ 汉 时为天子主门者又有黄门,黄门復即横门、衡门。”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隐者所居。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袪其蔽。”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诗:“寝跡衡门下,邈与世相絶。”
(3).专指隐者所居屋舍之门。 唐 刘沧 《赠隐者》诗:“何时止此幽栖处,独掩衡门长緑苔。”
(4).帝王殿前侍卫的人。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衡门十人,队长一人,选诸武力絶伦者为之,上御后殿,则执檛东西对立於殿前,亦古之虎賁人门之类也。” 章炳麟 《官制索隐》:“ 汉 时为天子主门者又有黄门,黄门復即横门、衡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