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予 yú/yǔ《國語辭典》
予 [ yú ]
代- 我。《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同「余 」。
予 [ yǔ ]
动- 给。如:「给予」、「赠予」、「授予」、「赋予」。《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通「与」。
- 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
裴回 péi huí
亦作“裵回”。
(1).彷徨。徘徊不进貌。《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产 不知 吕禄 已去北军,迺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裵回往来。”参见“ 徘徊 ”。
(2).徐行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楚王 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参见“ 徘徊 ”。
(3).留恋。 唐 贾至 《送夏侯子之江夏》诗:“留欢一杯酒,欲别復裴回。”参见“ 徘徊 ”。 ——《漢語大詞典》
(1).彷徨。徘徊不进貌。《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产 不知 吕禄 已去北军,迺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裵回往来。”参见“ 徘徊 ”。
(2).徐行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楚王 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参见“ 徘徊 ”。
(3).留恋。 唐 贾至 《送夏侯子之江夏》诗:“留欢一杯酒,欲别復裴回。”参见“ 徘徊 ”。 ——《漢語大詞典》
末利 mò lì
(1).古代指工商业。《史记·商君列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后汉书·桓谭传》:“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推而行之,则末利可弛,本务可兴,富且安者可几而待也。”
(2).指经营工商业所获之利。《汉书·贡禹传》:“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何者?末利深而惑於钱也。”
(3).花名。即茉莉。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末利》:“末利花,似蔷蘼之白者,香愈於耶悉茗。” 宋 张孝祥 《临江仙》词:“翠叶银丝簪末利,樱桃澹注香脣。”参见“ 茉莉 ”。 ——《漢語大詞典》
(2).指经营工商业所获之利。《汉书·贡禹传》:“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何者?末利深而惑於钱也。”
(3).花名。即茉莉。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末利》:“末利花,似蔷蘼之白者,香愈於耶悉茗。” 宋 张孝祥 《临江仙》词:“翠叶银丝簪末利,樱桃澹注香脣。”参见“ 茉莉 ”。 ——《漢語大詞典》
花间(花间)
唐 韩翃 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 花间五马迎君日,雨霁烟开玉女冈。
唐 权德舆 春日同诸公过兵部王尚书林园 花间留客久,台上见春多。
唐 李商隐 写意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唐 曹唐 刘阮洞中遇仙子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宋 欧阳修 赠沈遵 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
宋 苏舜钦 春暮初晴自御宿川之华严寺 残日花间浮暖艳,断云楼外卷轻阴。
元 张翥 六月廿六日泛湖遇雨 吴歌楚舞方烂熳,更尽花间双玉瓶。
元 陈樵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三 紫嶶岩 手种岩花对北峰,花间无叶紫茸茸。
元 郭钰 怀罗达则 移席花间春雨至,倚楼江上暮云飞。
元 杨维桢 吴下竹枝歌 其一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
元 倪瓒 风雨 山人酒劝花间月,秦女筝弹陌上桑。
唐 欧阳炯 贺熙朝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 ——《骈字类编》
唐 权德舆 春日同诸公过兵部王尚书林园 花间留客久,台上见春多。
唐 李商隐 写意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唐 曹唐 刘阮洞中遇仙子 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刘郎。
宋 欧阳修 赠沈遵 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
宋 苏舜钦 春暮初晴自御宿川之华严寺 残日花间浮暖艳,断云楼外卷轻阴。
元 张翥 六月廿六日泛湖遇雨 吴歌楚舞方烂熳,更尽花间双玉瓶。
元 陈樵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三 紫嶶岩 手种岩花对北峰,花间无叶紫茸茸。
元 郭钰 怀罗达则 移席花间春雨至,倚楼江上暮云飞。
元 杨维桢 吴下竹枝歌 其一 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
元 倪瓒 风雨 山人酒劝花间月,秦女筝弹陌上桑。
唐 欧阳炯 贺熙朝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 ——《骈字类编》
仰 yǎng/áng《國語辭典》
仰 [ yǎng ]
动- 抬头。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朝上、向上。《淮南子·天文》:「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
- 敬慕。如:「敬仰」、「景仰」。《儒林外史·第九回》:「如今若救出杨先生来,这一镇的人,谁不感仰。」
- 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置于恳、祈、请之前,表示尊敬,如:「仰恳鉴察」;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如:「令仰遵照」。《通俗编·政治》引孔平仲《谈苑》:「今公家文移,以上临下,皆用仰字。」
- 依赖。如:「仰仗」、「仰赖」。《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 姓。如宋代有仰忻。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秋月 qiū yuè
(1).秋夜的月亮。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唐 杜甫 《十七夜对月》诗:“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清 陆圻 《与歌者陈郎》诗:“玉管谩吹秋月白,红牙曾对綺筵新。”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秋月的深夜,没有虫声搅破寂寞,便悲哀也难和我亲近。”
(2).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 裕 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 海陵 观涛,与 京口 对岸, 江 之壮阔处也。” ——《漢語大詞典》
(2).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 裕 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 海陵 观涛,与 京口 对岸, 江 之壮阔处也。” ——《漢語大詞典》
顿 ( 頓 ) dùn
顿 [ dùn ]
-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宕。抑扬~挫。
- 忽然,立刻,一下子:~然。~即。~悟。茅塞~开。
- 叩,跺:~首再拜。
- 处理,设置:安~。整~。
- 疲乏:困~。劳~。
-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动:横的两头都要~一~。
- 次:三~饭。
- 同“钝”,不锋利。
- 姓。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幽思 yōu sī
(1).深思;沉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汉 王充 《论衡·知实》:“心怀望沮,退而幽思。”
(2).郁结于心的思想感情。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鬱之幽思。” 宋 司马光 《和子骏秋意》:“彩笔动高兴,瑶徽发幽思。” 郭沫若 《落叶·第四十信》:“启发了我多少幽思,沸涌了我多少眼泪。” ——《漢語大詞典》
(2).郁结于心的思想感情。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鬱之幽思。” 宋 司马光 《和子骏秋意》:“彩笔动高兴,瑶徽发幽思。” 郭沫若 《落叶·第四十信》:“启发了我多少幽思,沸涌了我多少眼泪。” ——《漢語大詞典》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