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梅尧臣宋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好峰随处幽径独行

好峰(好峰)
宋 梅尧臣 鲁山山行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宋 张咏 舟次辰阳 虽指公馀便东下,好峰犹得捲帘看。  ——《骈字类编》
随处(隨處)suí chù
不拘何地;到处。 唐 杜甫 《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明 李贽 《与李惟清书》:“若僕则到处为客,不愿为主,随处生发,无定生处。”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 四川 的区域本来离热带很远,但随处差不多都有榕树。”  ——《漢語大詞典》
改 gǎi《國語辭典》

改 [ gǎi ]

  1. 修改、修正錯誤。如:「批改」、「改衣服」、「朝令夕改」、「知錯能改,善莫大 焉。」
  1. 姓。如秦代有改產。
幽径(幽徑)yōu jìng
亦作“ 幽逕 ”。 僻静的小路。 唐 王绩 《赠李徵君大寿》诗:“ 灞陵 幽径近, 磻谿 隐路长。” 宋 杨万里 《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一番过雨来幽逕,无数新禽有喜声。”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林深树广,幽径纵横。”  ——《漢語大詞典》
独行(獨行)dú xíng
(1).一人行路;独自行走。《庄子·盗跖》:“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史记·陈丞相世家》:“渡 河 ,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 平 。”《法苑珠林》卷十:“ 舍利弗 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 清 金人瑞 《送维茨公晋秋日渡江之金陵》诗之十:“我或读经罢,独行观水痕。”
(2).专意实行;独自实行或行事。《易·晋》:“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孔颖达 疏:“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韩非子·忠孝》:“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正,五霸不待从横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3).谓独断专行。 清 恽敬 《新东门漕仓记》:“呜呼,此郡县长吏所以嚣然独行其意于上而民终不可治也已!”
(4).单独行时;单独流行。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歷千载,而其书独行。”《文献通考·经籍二》:“自 晋 之后, 弼 学独行,遂传至今。”
(5).谓军队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阻挡。《管子·七法》:“故蚤知敌人如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匱。”《管子·七法》:“有雷电之战,故能独行而无敌矣!”
(6).谓节操高尚,不随俗浮沉。《礼记·儒行》:“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旧唐书·隐逸传序》:“而 游巖 、 德义 之徒,所高者独行。” 章炳麟 《谢本师》:“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
(7).指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铭》:“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
(8).马兜铃的根。有香气。中医入药。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二》:“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马兜铃》:“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气,故有独行、木香之名。”  ——《漢語大詞典》
迷 mí《國語辭典》

迷 [ mí ]

  1. 困惑、惑乱。如:「财迷心窍」。《易经·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
  2. 媚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
  3. 分不清方向。如:「迷路」。《左传·哀公二年》:「晋赵鞅纳卫大子于戚,宵迷。」
  4. 沉醉、陶醉。如:「著迷」、「入迷」、「沉迷」。
  1. 分辨不清、令人困惑的。如:「迷途」、「迷宫」。
  2. 心中昏乱、意识模糊。如:「意乱情迷」。
  1. 心醉于某种事物的人。如:「影迷」、「球迷」、「歌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