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

欧阳修宋代〕《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
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
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竹树轩窗幽兴

竹树(竹树)
唐 祖咏 家园夜坐寄郭微 馀风生竹树,清露薄衣襟。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四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唐 张籍 三原李氏园宴集 高怀有馀兴,竹树芳且鲜。
唐 姚合 送陈倜赴江陵从事 江村竹树多于草,山路尘埃半是云。
唐 薛能 春雨 利物乾坤内,并风竹树间。
唐 方干 山井 滟滟湿光凌竹树,寥寥清气袭衣襟。
唐 方干 和于中丞登扶风亭 郭里云山全占寺,村前竹树半藏溪。
唐 杜荀鹤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唐 皮日休 秋晚留题鲁望郊居二首 其一 竹树冷濩落,入门神已清。
宋 苏舜钦 关都官孤山四照阁 旁观竹树回环翠,下视湖山表里清。
宋 苏轼 新居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宋 陈造 呈赵帅 今朝河面吹细痕,竹树不声人骏奔。掣铃一笑话畴昔,便有乐事酬佳辰。
元 陈樵 石楼草庐 一室宽于一亩宫,隔林竹树影重重。
元 王逢 园馆杂书二首 其一 竹树藏山石作门,鱼矼水带洗花痕。  ——《骈字类编》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滋 zī《國語辭典》

滋 [ zī ]

  1. 生长、繁殖。如:「滋生」。《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
  2. 培植、培养。《楚辞·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3. 引发、惹发。如:「滋事」。《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4. 润泽。《文选·谢惠连·捣衣诗》:「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唐·李商隐〈潭州〉诗:「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5. 补身体。如:「他身子十分虚弱,须好好滋补一番。」
  6. 北平方言。指喷射、冒。如:「管子裂了,直滋水。」
  1. 繁多、茂盛。《文选·潘岳·射雉赋》:「靡木不滋,无草不茂。」
  1. 更加。《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史记·卷一一二·酷吏传·序 》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1. 味道、美味。《汉书·卷六○下·蔡邕传》:「汦汦庶类,含甘吮滋。」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一六首之四:「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
  2. 汁液。《文选·扬雄·羽猎赋》:「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文选·左思·魏都赋》:「墨井盐池,玄滋素液。」
轩窗(軒窗)xuān chuāng
亦作“ 轩窓 ”。 窗户。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窓通贝闕,水宫帷箔卷水綃。”一本作“ 轩窗 ”。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 锦屏 。”《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嫗。” 清 舒大成 《当时》诗:“晓日轩窓閒梦少,晚凉庭院别怀多。”  ——《漢語大詞典》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1.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2. 加剧:疾大~。
  3. 疏导:~九川。
渐 [ jiān ]
  1.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2. 流入:东~于海。
幽兴(幽興)yōu xìng
(1).微奥的旨趣。
(2).幽雅的兴味。 唐 裴迪 《木兰柴》诗:“缘谿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宋 叶适 《项君先有幽兴堂其子木即以名庵》诗:“更欲添幽兴,惟消桂几枝。” 清 王贵一 《李三十六拙隐草堂》诗:“年年花事好,幽兴独徘徊。”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