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形-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 像:他长得~他父亲。
- 姓。
壮士(壯士)zhuàng shì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治 蒲 ,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
斩蛟(斬蛟)zhǎn jiāo
斩杀蛟龙。多谓勇士为民除害。 春秋 楚 次非 斩绕船两蛟,见《吕氏春秋·知分》; 鲁 澹台子羽 赍璧渡 河 斩蛟,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晋 周处 在 长桥 下斩蛟,见《晋书·周处传》; 襄阳 太守 邓遐 入 沔水 斩蛟,见《初学记》卷七引 南朝 宋 盛弘之 《荆州记》。此数事皆诗文中有名的典故。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 佽飞 案节,不劳斩蛟之剑;虎賁弢羽,岂假鸣乌之射。” 唐 刘禹锡 《壮士行》:“明日 长桥 上,倾城看斩蛟。” 宋 苏轼 《过木枥观》诗:“斩蛟闻猛烈,提剑想崎嶇。” ——《漢語大詞典》
蜃 shèn《國語辭典》
蜃 [ shèn ]
名- 一种大的蛤蜊。《国语·晋语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三国吴·韦昭·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腰 yāo《國語辭典》
腰 [ yāo ]
名- 人体躯干中间,胯骨以上肋骨以下的部位。如:「柳腰」、「扭腰」、「叉腰」。
- 事物的中间部分。如:「山腰」、「廊腰」。北周·庾信〈枯树赋〉:「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
- 参见「腰子 」条。
- 量词。古代计算腰带的单位。相当于「条」。《北史·卷七四·柳裘传》:「以奉使功,赐彩三百匹,金九环带一腰。」
- 佩在腰上。《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金若一出,前后数十骑,腰弓矢相摩戛。」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 拔去,除去:~苗。
-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缠 ( 纏 ) chán
缠 [ chán ]
- 绕,围绕:~绕。~绑。~缚。
- 搅扰;牵绊:~绵。~磨(mó )。~搅。纠~。琐事~身。
- 应付:这个人真难~。
锦 ( 錦 ) jǐn
锦 [ jǐn ]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旗。~屏。~标。~绣(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喻美丽或美好,如“~~山河”、“~~前程)”。~上添花。
- 鲜明美丽:~霞。~缎。~笺。~鸡(鸟,形状和雉相似,雄的头上有金色的冠毛,颈橙黄色,背暗绿色,杂有紫色,尾长,雌的羽毛暗褐色。饲养供玩赏)。
绦 ( 絛 縧 ) tāo
绦 [ tāo ]
- ◎ 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子。~带。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