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白居易唐代〕《寄元九

一病经四年,亲朋书信断。穷通合易交,自笑知何晚。
元君在荆楚,去日唯云远。彼独是何人,心如石不转。
忧我贫病身,书来唯劝勉。上言少愁苦,下道加餐饭。
怜君为谪吏,穷薄家贫褊。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
不因身病久,不因命多蹇。平生亲友心,岂得知深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衣食缱绻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贪 ( 貪 ) tān
贪 [ tān ]
     ◎ 求多,不知足:~玩。~杯(过分好喝酒)。~婪。~污(利用职权非法地取得财物)。~恋(十分留恋)。~心。~图。~财。~求。~权。~欲。~得无厌。~赃枉法。
衣食 yī shí
(1).衣服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资料。《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唐 杜甫 《客夜》诗:“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庄农人家,耕种刨锄,剩些衣食:也叫作‘有主儿的钱’。” 许地山 《空山灵雨·债》:“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
(2).借指俸禄。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况某性疎且拙……因此遂得退藏,盖亦自幸。苟致之剧地,责其功绩,徒自劳困,而无补于时也。衣食之分,祇此而已。”
(3).指生计。《水浒传》第一一三回:“俺四个只着打鱼的做眼, 太湖 里面寻些衣食。” 清 孙枝蔚 《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四:“衣食起干戈,世路多险艰。”
(4).犹行当;职业。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解元,俺这门衣食,不知几时是了也呵。”
(1).穿衣与饮食。谓赖以为生。《左传·昭公三年》:“民参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史记·平準书》:“ 胡 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官,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宋 范仲淹 《蔡君墓表》:“君以好古,不合于有司,退居 淄川 郡之北郊,有田数十顷,而衣食之,以贫为乐,未尝屈于人。”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交际》:“先生与人洞朗轩闢,不施戟级,族姻友旧不自立者,必待我然后衣食、嫁娶、丧葬。”
(2).给人穿衣与饮食。谓养活。《国语·郑语》:“ 周弃 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汉书·沟洫志》:“ 涇水 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宋 黄庭坚 《再和公择舅氏杂言》:“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 清 黄宗羲 《刘太夫人传》:“性好施与,衣食其族人,岁有常廪。”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缱绻(繾綣)qiǎn quǎn
(1).纠缠萦绕;固结不解。《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繾綣。” 马瑞辰 通释:“繾綣即紧絭之别体。” 高亨 注:“繾綣,固结不解之意。”
(2).引申为不离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繾綣从公,无通外内。” 杜预 注:“繾綣,不离散也。”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昔余与子,繾綣东朝。”
(3).缠绵。形容感情深厚。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诗:“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繾綣。” 宋 王安石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诗:“久留非可意,欲去犹繾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诗:“赠诗慰繾綣,俛仰空徘徊。”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繾綣之情,兄固有之,弟亦何能不尔也。”
(4).引申为结交。 清 金人瑞 《桃源行》:“父老十数引儿童,笑迎生客相繾綣。” 清 陆次云 《圆圆传》:“ 圆圆 曰:‘当世乱而公无所依,祸必至,曷不缔交於 吴将军 ,庶缓急有藉乎?’ 畹 曰:‘斯何时,吾欲与之繾綣,不暇也。’”
(5).特指男女恋情。 唐 元稹 《莺莺传》:“留连时有恨,繾綣意难终。” 清 赵执信 《谒金门·赠金仙》词:“谁送暗香来枕畔,顿成新繾綣。” 欧阳予倩 《孔雀东南飞》第五场:“叫郎君多谢你深情缱绻,用什么表心中的万语千言!”
(6).引申为幽会。 宋 陆游 《避暑漫抄》:“不过执衣侍膳,未尝得一繾綣。”《红楼梦》第十六回:“﹝ 秦钟 ﹞又与 智能儿 几次偷期繾綣,未免失於检点。”
(7).指夫妻关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天须开眼!覷了俺学士哥哥,少年登第,才貌过人,文章超世,於人更美满。却教我,与这匹夫做繾綣?”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你则为鸞交凤友,更和这燕侣鶯儔,则为俺爷毒害,分繾綣,折绸繆。” 明 朱有炖 《香囊怨》第二折:“常言道夫乃是妇之天,若成了欢娱繾綣,儘今世永团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