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眷言 juàn yán
亦作“睠言”。 回顾貌。言,词尾。《诗·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荀子·宥坐》引作“眷焉”。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隋书·高祖纪上》:“眷言诚节,实有可嘉,宜超恒赏,用沮劝。” 明 夏完淳 《六君咏·祁中丞》:“睠言从 彭咸 ,乘风驾縹緲。”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忠义(忠義)zhōng yì
(1).忠贞义烈。《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指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漢語大詞典》
(2).指忠臣义士。《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漢語大詞典》
何有 hé yǒu
(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金瓶梅》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漢語大詞典》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金瓶梅》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 拔去,除去:~苗。
-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山川 shān chuān
(1).山岳、江河。《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唐 沈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 汉 家城闕疑天上, 秦 地山川似镜中。”《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 褚一官 走过几省,説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陈毅 《重过三峡》诗:“山川壮丽欣重睹,旧梦依稀认血痕。”
(2).借指景色。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祇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3).指名山大川。《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 朱熹 集注:“山川,名山大川之神也。”《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 ﹞道病,使 蒙毅 还祷山川,未反。” ——《漢語大詞典》
(2).借指景色。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祇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3).指名山大川。《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 朱熹 集注:“山川,名山大川之神也。”《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 ﹞道病,使 蒙毅 还祷山川,未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