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孔融襟抱称名儒,爱物怜才与世殊。

赵嘏唐代〕《十无诗寄桂府杨中丞

琴酒曾将风月须,谢公名迹满江湖。
不知贵拥旌旗后,犹暇怜诗爱酒无。
东省南宫兴不孤,几因诗酒谬招呼。
一从开署芙蓉幕,曾向风前记得无。
遥闻桂水绕城隅,城上江山满画图。
为问訾家洲畔月,清秋拟许醉狂无。
日暮江边一小儒,空怜未有白髭须。
马融已贵诸生老,犹自容窥绛帐无。
一种吟诗号孔徒,沧江有客独疏愚。
初筵尽辟知名士,许到风前月下无。
望断南云日已晡,便应凭梦过重湖。
不知自古登龙者,曾有因诗泥得无。
早游门馆一樵夫,只爱吟诗傍药炉。
旌旆满江身不见,思言记得颍川无。
孔融襟抱称名儒,爱物怜才与世殊。
今日宾阶忘姓字,当时省记荐雄无。
僻爱江山俯坐隅,人间不是便为图。
尊前为问神仙伴,肯向三清慰荐无。
膺门不避额逢珠,绝境由来卷轴须。
早忝阿戎诗友契,趋庭曾荐祢生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孔融襟抱称名爱物怜才

孔融 kǒng róng
(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后任少府,因触犯曹操,降为太中大夫,被杀。善诗文,辞采富丽,有《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名篇。明人辑有《孔少府集》。  ——《漢語大詞典》
襟抱 jīn bào
(1).襟怀抱负。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彼草莱稚子,齠齔童儿……安能犯騶驾,凌襜帷,首触威严,自陈襟抱?”《旧唐书·忠义传下·庾敬休》:“ 敬休 姿容温雅,襟抱夷旷,不饮酒茹荤,不邇声色。” 清 汪懋麟 《题金碧堂为赵银台玉峰》诗:“主人襟抱本洞达,虚窗之外围短垣。”《安徽文艺》1977年第1期:“补天手,中流柱,辅乾坤,忠心耿耿,襟抱坦荡絶纤尘。”
(2).喻指水流交会处。 唐 韩愈 《汴州东西水门记》:“维 汴州 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为城,其不合者诞置联锁於河,宵浮昼湛,舟不潜通。然其襟抱亏疏,风气宣洩,邑居弗寧,讹言屡腾。”  ——《漢語大詞典》
称名(稱名)chēng míng
(1).列举的物名。《易·繫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孔颖达 疏:“‘其称名也小’者,言《易》辞所称物名多细小,若见豕负涂噬腊肉之属,是其辞碎小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2).称呼名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自兹以降,虽 孔子 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 魏 主称名为书告哀於 高肇 ,且召之还。”
(3).称号。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乃雅俗称名,新故杂用,是寧有厉禁耶?”  ——《漢語大詞典》
儒 rú《國語辭典》

儒 [ rú ]

  1. 术士,古代指有某种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说文解字·人部》:「儒,术士之偁。」《周礼·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2. 学者、读书人。如:「博学鸿儒」。《红楼梦·第一回》:「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一个穷儒。」
  3. 孔子所创的思想学派。《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4. 参见「[[侏儒]]」条。
  1. 懦弱畏事。《魏书·卷八八·良吏传·序》:「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录用无时。」通「懦」。
爱物(愛物)ài wù
(1).爱护万物。《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章炳麟 《菌说》:“ 荀子 曰:‘万物同宇而异体。’以异体故必自亲亲始,以同宇故必以仁民爱物终。”
(2).心爱的东西。 唐 张祜 《将至衡阳道中作》诗:“长年无爱物,深话少情人。” 杨朔 《雪花飘飘》:“ 桃树爷爷 有件时刻不离身的爱物,那就是支唢呐。”  ——《漢語大詞典》
怜才(憐才)lián cái
(1).爱惜人才。 唐 杜甫 《不见》诗:“不见 李生 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唐 温庭筠 《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因有作》诗:“ 越 溪渔客 贺知章 ,任达怜才爱酒狂。”
(2).爱慕有才华的人。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那民间女子遇着个贫贱书生,或是怜才,或是鑑貌,与他一笑留情,即以终身相许。” 清 青阁居士 《〈续板桥杂记〉叙》:“侠妓自豪,原知慕义;儒姬尔雅,定解怜才。”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世 shì《國語辭典》

世 [ shì ]

  1. 三十年稱為「一世」。《說文解字·十部》:「世,三十年為一世。」《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2. 父子相繼稱為「一世」,即一代。如:「五世其昌」。《字彙·一部》:「世,父子相代為一世。」《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
  3. 朝代。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 時代。《易經·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漢·王充《論衡·逢遇》:「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
  5. 年、歲。《禮記·曲禮下》:「去國三世,爵祿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國。」
  6. 量詞。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7. 世界、世間、世人。如:「傳世」、「避世」、「世外桃源」。《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楚辭·屈原·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8. 姓。如戰國時秦國有世鈞。
  1. 與先輩有交誼的。如:「世姪」、「世誼」。《儒林外史·第三回》:「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2. 世間的、世俗的。如:「世局」、「人情世故」。
  3. 累代的。如:「世交」、「世仇」。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