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悁悁心目,寤寐见之。

李华唐代〕《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谁愬?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复没。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岂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民,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徧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寤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无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悁悁心目寤寐

悁悁 juàn yuān
(1).忧闷貌。《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毛 传:“悁悁,犹悒悒也。” 汉 刘向 《九叹·惜贤》:“劳心悁悁,涕滂沲兮。”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四:“如何又须别,使我抱悁悁。” 清 龚自珍 《桐君仙人招隐歌》:“过从谁歟客盈千,一客对之中悁悁。” 林学衡 《秋夜琴声曲》:“此时清响疑流泉,美人不来心悁悁。”
(2).忿怒貌。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捐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拯饥饉全元元也。”《后汉书·陈蕃传》:“至於陛下,有何悁悁?而小人道长,营惑圣听,遂使天威为之发怒。”
(3).恳切貌。 宋 苏辙 《高安》之四:“愿涉新岁,脱去宿殃,禄命增长,骨肉和合,悁悁诚意,莫敢尽宣。” 宋 杨万里 《寄谢蜀帅袁起岩尚书阁学寄赠药物》诗:“只有 锦城 袁阁学 ,寄诗赠药意悁悁。” 清 柯煜 《题浔阳送客图为宋兰挥检讨赋》:“还君此画情悁悁,幽斋灯灺耿不眠。”  ——《漢語大詞典》
心目 xīn mù
(1).心和眼。泛指记忆,眼前。《国语·晋语一》:“上下左右,以相心目。” 三国 魏 曹丕 《又与吴质书》:“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每见居人以叶舟浮泛,就食菰米鱸鱼,近来思之,如在心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日报》:“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2).想法和看法;内心。《礼记·中庸》“故至诚如神” 宋 朱熹 集注:“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於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觉口噤体僵,有如梦魘,然心目仍了了。” 巴金 《家》十一:“我想要是她知道大哥为什么特别爱梅花,在大哥底心目中梅花含着什么意思,那么她不晓得会怎样悲伤呢。”  ——《漢語大詞典》
寤寐 wù mèi
(1).醒与睡。常用以指日夜。《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毛 传:“寤,觉;寐,寝也。” 唐 钱起 《秋夜作》诗:“寤寐怨佳期,美人隔霄汉。” 徐迟 《火中的凤凰》六:“寤寐求之十年,终于到了手上。一件国宝,归于国家。”
(2).引申指日夜思念、渴望。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窃惟皇上念天下之计,至大至重,思得良大夫主之,故寤寐阁下之贤,復有此拜。”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此 韩公 所以有是言。愚观翁慨然 叔季 ,寤寐 羲皇 。” 明 李东阳 《与方石先生书》:“今圣天子方重士风,采舆论,有寤寐英贤之意。”
(3).睡梦。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三》:“﹝ 臧洪 ﹞答曰:‘隔阔相思,发於寤寐。’” 明 何景明 《寡妇赋》:“承邂逅於寤寐兮,托精魂於遥夕。”
(4).假寐;睡不着。《后汉书·质帝纪》“寤寐永叹” 李贤 注引《诗》云:“寤寐永叹,唯忧用老。”今本《诗·小雅·小弁》作“假寐”, 郑玄 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寤寐求之”:“又按《小弁》诗‘假寐永叹’,而 后汉 和帝 (按,当作 质帝 )詔曰:‘寤寐永叹。’寤寐或与假寐相类。《柏舟》诗:‘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而《易林·屯之乾》曰:‘耿耿寤寐,心怀大忧。’则寤寐又即不寐。”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